引领北京种业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2018-01-05
引领北京种业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
2011年7月,科技部与北京市正式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随着种业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先后将园区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以及“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并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基地。园区前期规划50000亩,远期规划以于家务乡为中心覆盖通州南部乡镇。
园区目前参照工业园区建设运行模式,重点打造三大板块:一是调整750亩科研建设用地用于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其中包括科研办公中心、会议会展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二是建立700亩新品种核心展示基地,用于各项新品种的展示示范;三是建立1000亩专家院士新品种中试基地,用于专家、院士及科研院所中试、科研等。园区结合种业产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将实现以科研为基础、以企业孵化为支撑、以展示为窗口、以交易为核心、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的五大功能,打造集种业育种、展示、评价、交易、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链。打造国际化的种业企业运营总部、科研总部、交易总部和结算总部。与酒泉、张掖的农作物制种基地、寿光种子交易基地以及海南南繁基地形成错位发展和有效对接,形成国内农作物籽种产业网络。
园区发展建设情况
园区按照国家种业产业总体布局,遵循科研与孵化并重、展示与交易并重、招商与服务并重、建设与发展并重的四项原则重点开展各项工作:
1.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创新驱动、集聚发展的战略目标
自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北京市正式挂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以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明确了以科技为支撑,以打造高端农作物种业科技链条为目标,以提升种子企业籽种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通过聚集高端种业科技要素,加快推进种业企业“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和完善“育、繁、推”一体化商业育种机制的发展战略。
2.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园区作为农科城重点打造的种业产业科技园区,已成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农业科技板块。“十二五”期间,于家务乡也将园区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品牌来打造;聚富苑产业园区为种业机械、装备、农资等种业相关企业预留相应的生产用地;乡中心区、次中心区也为种业科技园区高科技人才配套“人才公寓”,为种业高端人才提供“乐业”“安居”的生活保障,进而形成于家务乡以种业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三大组团”的典型发展格局。加快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园区也即将成为农业部提出的“四化同步”先行试点乡镇。
3.完善组织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园区的管理与建设,2013年北京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正处级),并注册组建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全面建设种业科技园区。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园区培养组建了一支以农机服务为主,涵盖植保、环境、物业、安保以及劳务服务等专业化产业队伍,针对企业及科研单位需求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2013年,园区完成农机作业服务10000余亩,绿化养护服务6万平米,培训企业用工1000人。
4.园区规划进一步深入,土地实现集中流转
园区委托中国农大完成建设发展规划和750亩科研与企业孵化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已完成一期276亩土地的两规手续。园区将启动建设科技会展交易中心,该中心总建设体量为22万平米,集高端科技服务、会议会展、籽种品种权交易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二期工程将建设高端试验平台及企业总部基地,总投资金额约为8.5亿元。
同时依托北京市首家乡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土地托管),本着依法合规、农民(集体)受益的原则实现园区3万平米土地全部集中流转并明确增长机制。针对农村闲置劳动力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在园区内实现就业,进而提高地区农民薪金、股金、租金“三金”收入。截止到目前,已解决闲置劳动力2000人。
5.广泛聚集种业高端要素
为保证园区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园区管委会专门成立招商部引入项目。在国家、首都农业产业政策及资源优势的推动下,目前已成功聚集国内外高端种业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近50家,利马格兰、北京德农、黑龙江垦丰和金色农华等重点企业已将运营总部、科研总部和交易总部等企业核心部门迁入园区,各企业投入资金已累计达到约28.31亿元。通过企业的高度集中,进一步突显北京种业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种业之都”的建设与发展。
6.加强在京优势科技资源的引入力度
2012年,园区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将在园区建设中国农大通州试验站;与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健康中心合作建立种业科技园区种苗健康检测中心,园区中心建成后将为首都以及国内外种业单位提供技术储备和检测服务。与此同时,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入驻意向书,“两院”新院区将落户通州,这也为提高园区的科研资源优势提供有效保障。
实施重点工作
1.以高端服务为引领,搭建园区科技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心。将把种业“育—繁—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对象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描述、分析、监控、管理和控制等;二是建设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中心。组建以分子标记技术为核心的开放实验室,为众多企业、科研单位提供检验、测试服务;三是建设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中心。将研究制定出首都现代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技术体系,探索种质资源的协议共享机制模式;四是搭建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中心。建立育种材料使用权、品种权的评价、发布、交易体系,建立全国种业交易结算中心。
2.形成园区品牌效应,建立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基地
2012年,园区先后被确定为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建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农业科技园区。因此园区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新品种核心展示基地建设。摸索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模式,在“三北”地区建成集展示、示范、研发和交易于一体的种业科技产业品牌,进而形成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着眼世界的新品种展示推介基地。园区力争在每年的新品种展会中推荐出1~2个作物新品种,在今后的展示活动中争取每年推荐新品种2~3个,为提升北京种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北京“种业之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3.承接国家和北京市科技任务,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水平,引领种产业发展
园区通过建立国家、北京市新品种试验站、检测中心,先后承接了科技部关于“以高端服务为引领的种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农业部“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州种业园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市农业局“通州种业科技园区种业高端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国家及北京市科技项目;进而不断提升对种业科技产业的服务与促进作用,积极协调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做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力争在现代生物育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绿色植保、智慧农业等若干战略关键技术领域,引领国际创新方向,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龙头和中国农业科技示范的窗口以及世界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园区坚持服务体系创新、注重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搭建物联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高通量分子育种服务平台、种苗健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种业产业资源配置,坚持服务体系创新,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链条,展现北京种业引领作用,加速国内种业聚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