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高效低风险的全新农药时代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永权

2018-01-05吴应清

科学中国人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试剂盒农药

本刊记者 吴应清

开启高效低风险的全新农药时代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永权

本刊记者 吴应清

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具有数量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链条。好比人生病了要吃药,植物生病了也要打药,农药为我国农作物稳产、高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硬币尚有两面,农药杀虫,同样也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危害。一方面,农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农药的使用每年可挽回全球粮食损失约30%左右,挽回经济损失3000亿美元;另一方面,其特有的生态毒性、不科学合理使用等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在水果蔬菜市场,很多消费者谈农药色变,甚至将有无使用农药作为挑选产品的标准。农药真的这么可怕吗?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永权的回答是否定的。今年1月份,他主持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表示,这个项目集合了“高效低风险”的农药发展理念和应用技术创新,对农药行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核心理念“高效低风险”

“高效低风险”究竟是什么意思?

郑永权介绍,迄今为止,农药经历了低效高毒、高效高毒、高效低毒和现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4个发展阶段。其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概念一度非常先进,但随后,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农药成分隐性风险高、药液流失严重、农药残留超标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这种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举例来说,氟虫腈是一种典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杀虫谱广,对蚜虫、叶蝉、飞虱、鳞翅目幼虫、蝇类和鞘翅目等重要害虫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对哺乳动物没有不良影响,如果正确使用,其在收获的农产品中残留量很低。但是,蜜蜂却对氟虫腈非常敏感,仅微量接触——一只蜜蜂采集带有极微量氟虫腈的花粉后带回巢穴,就会导致蜜蜂整箱死亡。又如磺酰脲类除草剂,每亩地仅用1~2克就可有效杀灭杂草,效果极好,毒性多为低毒或微毒,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都为未检出,但其留在土壤中却会造成后茬作物死亡或植株矮小。

郑永权总结道:“‘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概念主要针对人类而言,但是对生态环境、非标靶生物而言不一定安全,所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我们提出的‘高效低风险’理念则符合当前人们对农药使用的要求,这也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事实上,郑永权团队提出的这一理念并非集中在哪一个步骤,他们提出要将风险控制贯穿农药研发、加工、应用及管理的全过程,在农药使用的全线保证低风险。

团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判别一种农药是不是低风险,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并不容易。即便是同一种农药分子,由于具备不同的空间结构,也很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毒性机理,对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我们把这种相同分子式、不同空间结构的农药叫做‘手性农药’。作为农药使用大国,我国手性农药约占农药的40%,然而目前仅有7%的手性农药使用单一异构体。不同手性的异构体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例如,s-异丙甲草胺和R-异丙甲草胺都可除草,但后者有致癌作用。要推行高效低风险的农药使用概念,准确识别手性农药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郑永权说。

经过长期研究,郑永权团队率先建立了手性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成功实现了腈菌唑等大宗使用的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平均检测时间10min/样品,效率提高12倍,灵敏度提高50~100倍。他们已经成功识别了7种以三唑类手性农药为主的对映体隐性风险;明确了4种对映体的差异性代谢规律及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因子,为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的研发、应用及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指导。

此外,项目团队还设计了高效低风险农药剂型并进行了产业化应用。他们率先建立了“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双因子药液对靶润湿识别技术,制定了作物润湿判别指标,提高对靶沉积率30%以上。通过水基化技术创新、有害溶剂替代、专用剂型设计、功能助剂优化,研发了10个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并进行了产业化,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应用。

三步走的科学施药技术

再好的农药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也要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农药的用量。郑永权表示,随着农药登记的逐渐严格,现在农药的安全性相对来说已有了很大改善,其本身的风险越来越低,反而是不合理的使用方法加大了其风险性。为此,项目团队进一步研发了“科学选药、合理配药、精准喷药”高效低风险施药技术。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农民(使用者),使用农药的步骤中,第一步是什么,很显然是去买,也就是挑选农药。”农民使用农药大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后直接使用,这种农药未必对于当地的病虫害等有效,且有可能对人和环境有潜在风险。郑永权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害虫对常用农药的敏感性的基础上,在攻克了诊断剂量和时间控制、货架寿命及田间适应性等技术难题后,发明了瓜蚜等精准选药试剂盒26套。农民可以自行去田间捉虫子等放入试剂盒中,1~3小时内即可将虫子的死亡率与试剂盒说明书中的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药剂是否有效。该试剂盒的准确率达80%以上。通过这个试剂盒来选药,可以判断所选农药是否有较高的防效,达到规避盲目选择农药的风险。

选好了药,下一步就是配药。“以往农民在选完药之后都是自己随意配药,不同作物构造各异,如何才能让农药粘在叶子上发挥效果?”郑永权说,基于此,团队建立了可视化液滴形态标准,研发了药液沾着展布比对卡,实时指导田间适宜剂型与桶混助剂的使用,可减少农药用量20~30%。

只有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解决其切身关心的问题。在选药、配药之后,团队面临的下一个步骤就是喷药。据郑永权介绍,现在农民在喷农药的时候,大多采用的是粗放的喷洒方式,直到农药从叶子上往下流才收手。事实上,在雾滴往下滴的时候,农药大多已经喷洒过度了。继沾着展布比对卡之后,团队通过研究雾滴大小、雾滴密度与防治效果的关系,又发明了药剂喷雾雾滴密度指导卡,指导卡结合雾滴密度测试卡、比对卡,通过此“三卡”联合使用,实现用“雾滴个数”指导农民用药,减少药液喷施量30%~70%。

最后,郑永权团队还提出了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方案。系统开展了高风险农药对后茬作物药害、环境生物毒性、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风险控制研究,三唑磷、毒死蜱等农药风险控制措施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为农药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根据郑永权项目组统计,目前,以高效低风险理念为支撑的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1.8亿亩次,新增农业产值149.9亿元,新增效益107.0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刘旭、吴孔明、宋宝安、蔡道基等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郑永权团队的此项研究在技术和理论方面均具有明显突破和创新,对我国农药发展和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此,郑永权表示,当初开展项目的时候,因为种种条件限制,只选择了我国农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虫药,今后他们会把目标放在杀菌剂和除草剂上。另外,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在项目取得突出成果之后,最大的困扰反而是把技术和产品商品化推广。下一步,团队计划在农业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加速推广相关成果和技术,为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有人说,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割断了虫害之索,也割开了危害之门。当下,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减少农药用量,实现“青山绿水”的友好型环境社会,国内专业合作制、土地流转、大农场制的大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发展,“高效低风险”的农药应用有了合适的温床去发展,有望真正使农药这把“双刃剑”实现“正面作用可期,负面影响可控”,趋利避害,造福百姓。

猜你喜欢

试剂盒农药
两种H7N9 流感病毒荧光RT-PCR 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近期农药登记概况
病原菌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分析性能质量评价研究
玻璃珠-涡旋振荡改良法用于硅藻DNA 提取
近期农药登记概况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为什么确诊新冠肺炎需要核酸检测试剂盒?
一次检测多个基因,让肺癌诊疗更精准
18F—FDG配套试剂盒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