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及措施
2018-01-04吴希金
吴希金
【关键词】 校本课程;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1—0084—01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里稍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家长会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去。学生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问题,那怎么才能让家长安心地把子女送到学校,留住本学区的学生,甚至吸引别处的生源呢?其关键在于学校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学校如果能让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特色教育、品牌教育,家长们也不会舍近求远,去花那冤枉钱了。要想生存,就得发展,想要发展就必须得改革,而开发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开发校本课程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1.引导学生体验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乡土自然、体验民俗风情已越来越是一种奢望。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美丽的田原风光,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情感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在农村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以及男婚女嫁等,无不带给学生们几许欢乐,也是他们喜闻乐道的。教师抓住节日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他们自然会受到教育,精神得到洗礼,教师也可利用民俗风情资源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
2.关注一草一木,利用好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可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实际上,能引起孩子们玩耍和探索的是那些不起眼的自然材料:落叶、草、树根、野花、花籽、棉花、小石子、麦秆、玉米皮等。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的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不同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学生们可以用落叶、干草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树叶贴画,用麦秆制作出生动有趣的麦秆画,各种干果果壳、豆类、瓜子可制作成挂饰等,这些都能表达孩子们对美的创造,也能给孩子们带来最大的成就感和无限乐趣。
3.变废为宝的“生活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废弃材料,如废纸类(旧报纸、旧挂历纸、包装用纸、广告纸、纸盒等)、塑料类(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裝、塑料杯子、吸管、饮料瓶等)、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片、镜子等)、金属类(易拉罐、牙膏皮、罐头盒等)、布料类(废弃衣服、桌布、毛巾、手帕等)、木棒类(冰棍棒、卫生筷等),这些都是变废为宝的好材料,也是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依物联想,加工、粘贴、拼装,学生能够快速投入到创作的氛围中:取舍材料、设计造型、精心搭配。有的小组利用瓶子、瓶盖类生活材料,有的小组利用彩纸、边角料类生活材料,有的小组利用蛋壳、豆类材料,创作出的作品琳琅满目、造型各异: 有月饼盒、牙膏盒制作成的高楼大厦,有易拉罐和盒子制作成的赛车,有蛋壳、毛线和盒子制作成的卡通小娃娃等。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充分体验到了物尽其用的价值,享受到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的乐趣,也树立了环保意识。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