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承古意 清雅对人生
2018-01-04黄学智韩鸿飞
黄学智 韩鸿飞
肖涵是安徽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的弟子。
有一个故事传播甚广: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在一个建筑群前看到了张恺帆题写的“文化新村”牌匾,不禁停下来,指着上面的四个字说:“这字写得好!”毛泽东本人就是书法大家,这句话足以奠定张恺帆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
肖涵向张恺帆学习书法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恺老的处境很不好。肖涵与其说是跟他学习书法,不如说是在体悟他坚毅的人生态度、超然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他行云流水般的书写里,体会一种淡然、坚毅的情怀。肖涵之所以能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潜心习书、笔耕不辍,大概与恺老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愷老认为在书法艺术上没有捷径,只有博采众长,潜心苦练,才能走出自己的书法研习之路。恺老曾用他那醇厚的乡音叮嘱肖涵:“写字是个苦差事,不要想讨巧占便宜。”20世纪70年代末,肖涵开始集中精力研习张猛龙的魏碑,增强笔力的稳健和刚劲,领悟魏碑刀刻斧凿般的精髓。经过数年的用功,肖涵觉得自己的手与笔仿佛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下笔有了一种匠人的纯熟和力道,墨道所致犹如雕刻般的立体。在苦练魏碑的基础上,肖涵又走近王羲之,他把这视为“一个热爱书法的后辈精神洗礼的过程,不仅仅是在研习书法,更是在走进一个文化的胜境”。他已经不记得临摹过多少遍《圣教序》和《兰亭序》,每一次临摹的感受和体悟都是不同的,点画之间都是在和书圣对话,都是在向书法表达崇敬。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还见不到于右任的书法作品,当时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谢德萍先生,将私藏的一本《于右任书帖》转送给了肖涵。多年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难掩激动之情:“知道什么叫如获至宝吗?从于右任先生的书帖中,我看到了魏碑和草书的融通,看到了于右任先生开创的书法碑学的新境界,也看到了自己苦苦寻索的那方书法的领地。”海峡两岸书法界对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都非常推崇,其作品“苍劲古拙”的独特风格备受赞叹。从那之后,研习于右任的书法三十年,肖涵称之为是苦修心性,学古望贤的三十年。
肖涵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有着比较规整的草书传承,形成了苍劲、古朴、流畅的鲜明风格。书法是肖涵生活的一部分,伴随他走过了近六十年起伏跌宕的风雨岁月。他一路挥毫,行笔枯湿浓淡,恰如咀嚼人生,名与利在墨香的升腾中早已超然物外,落笔之间皆是性情表达。正是这份修行使他多年来不为逐利而迷失,保持了一份清雅的姿态和干净的内心。
〔责任编辑 袁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