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2018-01-04殷正坤
殷正坤
摘要:该文就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强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希望对加强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9-0154-0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我国各大高校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时代下,互联网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如何能够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虽然,近年来,各大高校已经投资了很多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完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高校一定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1 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对新时期网络心理健康的认识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作用。它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发展的积极的方面,又可以对其形成一定的消极的影响。当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时,就可能造成大学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更倾向于是对心理知识的学习,随着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地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自主咨询,自助解决,这是目前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式。
1.2 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进展状况分析
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工作,但是很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体实施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说大学生通过网络测验了自己的心理状况,学校后期的追踪和监督工作不完善,就到测验工作为止,很多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还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立完善也只是停留在初期阶段,对于其人员配置、网站内容和模块设计工作都严重不到位,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比较差。
1.3 家长对新时期网络心理健康的观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家长越来越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新媒体设备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生活,而家长由于对新媒体设备使用能力的匮乏,对孩子了解的越来越少,也很难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很多问题都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2 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措施
2.1 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依赖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大学生的成长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越发达,网络技术越先进,大学生的成长就会越丰富,也越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法规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规范,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学习的熏陶,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大,家庭是一个人出生、成长、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可能就是来自家庭,家庭是形成和塑造人的心理的基础环境。学校和政府应该注重对学生家长有关网络使用的规范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心理教育的认知水平,让家长帮助辅助进行孩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尽量保证完整的家庭结构,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温馨幸福的家庭,并且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试图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然后,学校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形成大学生完善的人格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所以,学校应该肩负起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并且结合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者进一步完善建设,培训专门负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内容的构建,从而找到科学合理且完善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的教育模式。
2.2 建立健全网络心理教育各级之间的联动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应有的资源和条件,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心理咨询中心尽可能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高薪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尽可能为学生解决一切问题。同时,班级辅导员应该肩负起对学生无微不至关怀的重任,尽可能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心理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并且要培训计算机网络技术任教老师对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任教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网络应用技术,也要顾及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后勤服务管理人员也应该肩负一定的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当然,班级里班干部也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并且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比较反常的情况反映给老师,让老师加以处理,做好班级与老师之间的后勤服务。从而,更好地建立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各级联动平台,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网络心理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3 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过程发展
从学生进校的大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网络使用技术培训,培训他们正确地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专业知识,并且进行适当的网络监控,培养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合理的上网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的网络心理状态。而下网之后,可以应用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普及网络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网络心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利用网络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会他们如何辨别不好的网络信息,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和原则。同时,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将主动灌输和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最终促使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过程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障碍性心理咨询,而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适应性、形成性的心理咨询和培养越来越少,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发展性、适应性心理咨询专栏主页的开展,通过交互交流的网络平台,大家在互动平台上畅所欲言,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咨询来缓解自身的网络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一對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自主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全过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要注意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要注重他们中间的一些个性、特殊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进行团体辅助活动,加强对辅导员和班干部的相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从而有效解决大家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而对于一些个性问题,就需要心理咨询师、老师以及家长多方面的合作协调加以解决,共同分析并且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各种各样相适应模式结合来进行,形成全过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2.4 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发展
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参与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发展就是希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网络之前、使用网络之中以及使用网络之后的整个过程。而全方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社会、学习成绩、家庭、个人全方位的协调合作来促进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到社会关于网络使用的规范和约束,小到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克制,都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从网络建设、师资配比、实施途径以及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教学目标。采取自助、互助以及他助的心理来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寝室、班级、专业、院系的信息混合预防模式,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完善非常重要,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生新媒体下网络心理健康的认知、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状况以及家长对新媒体网络心理健康的认知等等,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的网络互动平台、完善全过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及建立全面发展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新媒时期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
[2] 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3] 颜卫东.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 徐晶.大學生网络心理教育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
[5] 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
[6] 王佳利.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
[7] 姜巧玲,胡凯.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况及展望[J].学术探索,2011(06).
[8] 原永滨.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