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2018-01-04黄淑萍
黄淑萍
摘 要 特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某一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比如教育目標、办学软硬件、培养质量等指标都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产生了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专业。本文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质量等建设措施,把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成为我院具有特色的专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36
Analysis on the Road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Shuping
(Department of Commerce,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as its name suggests, is a certai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such as educational goals, software and hardware for running schools, and quality of training, it has a high level of schooling and distinctiv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produced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innovativ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ocial services, and building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 into a special specialty of our college.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笔者所在国际商务专业调研组近几年走访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院校(示范、骨干、重点扶持),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网站网络收集了国际商务专业专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室)的资料,并对已获取各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室)资料进行了借鉴、探讨、分析、研究。在上述调研的坚实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质量等建设措施,把国际商务专业建设成为我院具有特色的专业。
1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紧密结合
1.1 增加合作行业、企业数量,加强合作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寻求学校和企业的需求结合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的合作企业有10家,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校企互兼职互聘任专业带头人、企业骨干、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顶岗挂职、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等。但是本专业的合作行业、企业与上述国家级院校(示范、骨干、重点扶持)相比, 我们专业的合作企业能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人数还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加合作企业数量、合作的方式,比如合作企业数量由原来10家增至15家,其中新增加的合作企业中要有大中型外向型企业、要有与福州自贸区规模企业和大型商贸集团合作;增加校企共建企业虚拟(时空不限)班级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办。加强上述合作平台的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更好的育人环境中学会做人、做事,增长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便于提前接触和了解社会,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紧密结合。
1.2 校企合作加强院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好院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起从学校过度到企业过度的桥梁,能够让教、学、做紧密结合,使校企合作成为帮助学生就业的又一有利资源。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比如实训室、实训室里的设备、和实习学生,减少生产成本,节省投入、获取更大产出;同时学校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节约开支;学生在学校安全环境下可以提前接触生产、经营操作过程,更早、更好地实现角色转变,由学生向职工转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国际商务专业院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集教学、实验、竞赛、考试、社会培训于一体,实现了五位一体的物质保障。在这里特别强调技能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大型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专业技能比赛,是校企双方立足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而进行的,企业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培训指导。通过技能赛来巩固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学用结合。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大型、正规的比赛挖掘人才。利用院内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形成校企良性互动,每年定期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本专业的院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上述国家级院校(示范、骨干、重点扶持)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外贸呈现下行趋势的背景下,2015年5月7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和2015年6月20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代表的12项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扩大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出口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是通过电商平台达成信息或商品交易的国际间商业活动,属于国贸、物流和电商的交叉领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升级。目前我国正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跨境电商发展将形成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因此,国际商务专业院内实训基地需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加与自贸区规模企业和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跨境电商校内创业基地。基地完全按企业模式管理,组织架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及工作标准。企业的产品、服务、师资引入到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
1.3 促进企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化融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较之前是大有进步,与企业文化相比存在一定落差,校企文化的相互交融是启动学生大脑机器创新、创业的有效实践方式。因此,还必须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调研得知,目前上述国家级院校(示范、骨干、重点扶持)中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关系为纽带,实现校企文化全程、全面、全员的立体化融合,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化。国际商务专业已经建立了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建、共用、共享制度和对外办学方面的各种机制和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如产学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以及毕业实习的回访、订单培养、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文化融合的制度建设等等。
2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1 开创“职业、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系统、开放”这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从职业角度出发,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从系统角度出发,设计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从向社会开放角度出发,针对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引入社会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共创教学实践环境。
2.2 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
继续深入地进行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总结并分析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和所需要能力,通过与外校企一起深入研究,不断优化设计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三个学年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学生完成岗位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在外贸企业进行,由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技工)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企业技术人员(技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师傅手把手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实现工学合一;第三阶段在学校学校进行,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培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的校内综合实训,实现教学做合一;第四阶段在外贸企业进行,是以紧密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意向,学生在外贸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活动,实现毕业实习与就业合一。
2.3 围绕一个核心,两大特色,着重培养三项能力建设国际商务特色专业
国际商务专业是面向国际化的专业,坚持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两大特色,立足区域经济,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征,即针对所在区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区位特征以及福建省在开拓东南亚、南亚全面经贸合作中所具有的桥头堡地位,构建适应于福建自贸区面向“南洋”的全面经贸开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一大特色;塑造职业能力则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另一大特色,通过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双证率,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就业前期,拥有跨境电商员、网络客服员、网站管理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等职业资格与能力证书,基本具备从事国际营商的执行能力,从而增强国际商务专业所培养学生的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着重培养三种能力,首先是着重培养外贸沟通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跨国商务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要具备第二外国语,这里主要要求掌握为日语或者东南亚、南亚等小语种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次是着重培养外贸执行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进行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相关业务操作的能力,要求本专业学生熟练掌握从事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跨境店铺注册操作、跨境物流与海外仓操作、跨境产品定价和发布操作、跨境店铺优化及推广操作以及整个外贸业务操作流程;最后是着重培养国际营商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先进的国际市场经营理念,掌握国际营商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师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相信本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将有大幅度提高,使本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成为“立足福建自贸区,面向东南亚、南亚、面向进出口企业和第三方跨境电商企业”的技术技能型学科专业,为推动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经贸合作培养具备外贸沟通能力、外贸执行能力、国际营商能力等三项专业核心能力的从事跨境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具备发展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3 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提升专职师资团队的技术服务能力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关键之一。目前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与上述国家级院校(示范、骨干、重点扶持)社会服务质量相比,本专业还有提升空间,今后我们将积极拓宽社会服务的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
3.1 以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为外贸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
积极开展“委托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深度沟通,以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达到学生对企业的认同目的,同时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责任感、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使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达成共赢,并形成了“订单式”“委托式”等为主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格局。此外,还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为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的选择牵线搭桥。
3.2 以“项目”为载体,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国际商务专业专任教师与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与联合申请科研项目,搭建合作平台,共建校企培训中心,让本专业教师为企业举办专题技术培训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提高本专业专任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3.3 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实训中心是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利用国际商务校内实训室实现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等。本专业面向本区域和外贸行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等项目的社会服务。国际商务专业为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国际商务校内实训室必须积极承接社会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2] 崔宝成.教师和企业“零距离”接触[J].中國青年报,2015(4).
[3] 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现代教育管理,2005(12).
[4]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7(2).
[5] 刘洪波.关于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渤海大学,2015(1).
[6] 韩宝军.浅析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之路——基于国外高校专业建设经验[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