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口碑青春史诗
2018-01-04孙建军
2018年下半年,由郭靖宇、杨勇担纲总编剧的36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火爆荧屏。自8月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爱奇艺、优酷视频开播以来,首播双日CSM52城收视破一,并持续位居电视剧关注排行榜榜首,豆瓣评分8.2,全网播放量近一个月达4亿。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媒体好评如潮。其中,《人民日报》视《最美的青春》为“打造高口碑绿色青春史诗”。
最大的动力是信仰
孙建军:据悉,你们为这部电视剧历经近两个月的采访,创作修改长达八年,有怎样的感悟?
杨勇:我作为承德人,挖掘宣传这一典型义不容辞,再苦再累也值得。我搞创作,都是工作之余。八年前,为了反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我就开始着手创作这个题材,我采访了包括原林业部副部长刘坤、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和第一代造林人120多人。2015年底,受承德市委的重托,我和靖宇老师进行再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和靖宇老师深入学习,从艺术的角度,再次感悟塞罕坝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
孙建军:电视剧里于正来、赵天山等人的信仰影响着一群年轻人。
杨勇:于正来、赵天山,乃至冯程的父亲,那一代人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他们历经了外敌入侵的民族存亡时刻,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始终坚守信念,为了民族、为了家园,一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为了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时刻影响着一群热血青年;他们为了防风治沙、绿化祖国,战酷暑、斗严寒,不畏艰难、忘我奉献,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当代青年。
孙建军:特别是男主人公冯程身上折射出强烈的信仰光芒。
杨勇: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若没有坚如磐石的信仰是坚守不下来的。冯程同时还背负着特殊年代一些人的不信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当冯程的女友唐琦从香港给他来信,进而被武延生篡改,随后武延生大力宣扬冯程叛国通敌,这样的罪状在当时可谓深重,但冯程没有逃离,他坚信自己的祖国不会抛弃自己,自己更不会离祖国而去。他的举动,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和眷恋。
孙建军:敬畏自然,其实也称得上是对大自然的一种信仰,这个信仰是关乎天、地、人。
杨勇:从深层意义上讲,对自然的信仰,就是一个大的信仰。冯程之所以以超常的毅力坚守下来,是为了另一个生命的存活,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应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冯程为了那棵树,竟然孤身一人冒著生命危险和砍树的人进行搏斗,其实他保护的是一个生命,也是坚守自己的信仰。
孙建军:冯程的人物塑造是极其成功的。当自己的作品转变成立体画面时有怎样的感受?
杨勇:当我坐在电视前,看到一个个电视画面展开时,仿佛有一缕缕清新的风扑面而来,感觉到终于可以告慰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终于实现了功勋树下的誓言。在此,还非常感谢最初筹拍的承德广播电视台,感谢承德老乡郭靖宇老师,我向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创作水平一定会有新提高,也感谢徐锦川、陈幼军等好友。
最美的青春是奉献
孙建军:历史上承德是边塞之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融之地,这片土地不乏血性与豪气,这种血性与豪气从剧里的几个人物身上很容易找到。
杨勇:对。比如于正来的人物原型是塞罕坝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临危受命,却有人质疑他放着局长不当,去那个飞沙走石的地方,是否别有企图?铮铮铁骨的王尚海,毅然把妻子儿女的户口带上,前往塞罕坝。
孙建军:剧中有个马蹄坑,是真地名?
杨勇:是的。那里是塞罕坝人当年奋战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林海怀抱着长眠的王尚海。他在世时就立下遗嘱,等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回到他热恋的那片土地。当时第一代造林人生活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天寒地冻、断粮饥饿、野狼眈眈,加上连续三年造林失败,林场刮起了“下马风”,但最终他们坚守了下来!所以当时,林场总场决定打一场造林攻坚战,以此鼓舞士气。马蹄坑造林的成功,也奠定了整个林场造林的成功。
孙建军:林海有幸埋忠骨。
杨勇:是啊!走到那片苍松之下,王尚海长眠的地方,你会肃然起敬。我曾在那里深深祭拜,也曾叩拜那棵成为造林依据的功勋树!王尚海的祖籍不在这里,但他却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他精神上的故乡,可以说是魂归故里。
孙建军:还有“六女上坝”呈现的巾帼豪气,那个环境不会有花前月下,更谈不上风情万种。
杨勇:当年塞罕坝的恶劣环境,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生命在那道高岭前,面临着惨烈的考验。当年承德二中毕业的陈彦娴等六女上坝,凭借巨大的勇气,成为传奇,也成为美谈。
孙建军:塞罕坝这首绿色之歌里,她们同样谱写了飞扬的旋律。
杨勇:是的。她们凭着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无谓的精神,把根牢牢地扎在那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题眼,也是该剧深刻的主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
孙建军:剧中那棵荒漠中傲然挺立的树,是点睛之笔。
杨勇:最初,我的原创剧本名是《功勋树》。那棵在荒漠中岿然不动的“镇风神树”,当地老百姓这么叫,后来成为造林的依据和信心。也或许,这棵树在康乾盛世时,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当盛世退去后清朝末年民不聊生时,它逃过了被砍伐的劫难,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这片土地烧杀抢夺时,它又逢凶化吉。它有幸生存下来,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这棵树为第一代塞罕坝造林人点燃了植树的希望。功勋树,是意象,更是精神,那些造林人,个个都是功勋。
孙建军:塞罕坝这片土地留存了清王朝的许多足迹。
杨勇:点将台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以创作的心态站在那里,你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一座康熙威严肃穆的雕像,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他如炬的目光穿越一片波涛翻滚的林海,向东方目之所及处眺望。1690年,平定噶尔丹分裂分子的叛乱大获全胜后,康熙在这里欣赏着古树参天、绿水潺潺、鸟语花香、鹿鸣呦呦的一片繁荣景象。只可惜,随着晚清的国力衰微,同治二年对那里进行了掠夺性的破坏,之后,日本人过度偷伐,加上连年山火,林子日渐毁败,终于沙化成荒漠。
孙建军:不同的时代,因执政者的理念不同,生态环境也不同。
杨勇:是的。如今的美丽高岭上,镶嵌的是一片浩瀚的林海。点将台山脚下的一块石碑上,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点将声声随云去,滔滔林海百万兵”。战争的硝烟退去了,和平时代,这绿海中的百万兵是地球的卫士,他们在守卫着绿色的家园。
孙建军:因此说,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生态兴则文明兴!
杨勇:对。习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孙建军:大道之行,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杨勇:是啊。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古人十分尊重自然,他们不仅祭天、祭地,而且祭拜所有的生命,哪怕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滴水。古人如此的敬畏,也是一种信仰吧。因为,大自然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灵性,只要爱护它,它一定会回赠。
孫建军:塞罕坝那片林海,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回馈的见证。
杨勇:委实如此。塞罕坝林场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林,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称号。如今的塞罕坝,每年回馈给人们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森林资源总价值初步核算约为200亿元。
孙建军:但凡好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光鲜背后会有许多艰辛,尤其是写作,除了拼身体,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煎熬。
杨勇:写作是件苦中作乐的事。当年我修改《镇长》剧本,大年初二鞭炮声在空中热闹着,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我就带上洗漱用具走出家门,一个多月借住在县畜牧局的一间冷屋子里写,手冻麻了就搓搓,脚冻麻了就跺跺。采访和创作《最美的青春》过程中,我是带着中药出发的,因为当时刚修改完《代理县长》,体力透支,很多时候顾不上好好吃饭,甚至忘记吃饭,于是身体出了问题,最后只好吃七副中药调整。
孙建军: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是部精品力作,也是正能量的经典之作,选取这样的题材,可谓慧眼识珠。
杨勇:承德5000多年红山文化,500多年契丹文化,300多年清文化,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我是承德人,这片热土养育了我,可挖掘创作的题材还很多。今后在工作之余,依然会坚持主旋律创作,持续传播正能量,用真心真情回馈生我养我的热土。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