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丛中一点红
2018-01-04刘慧敏
刘慧敏
2008年,蔚县秧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有300多个地方剧种,一个小小的县,能单独创造、形成一种地方剧种,确实是不简单的事情。郭沫若先生1958年看了蔚县秧歌《花亭会》之后,大加赞赏,称之为“百花丛中一点红”。若论这一剧种的代表性艺人,王芝兰便是当代名家之一。
王芝兰,1944年生于蔚县下战乡西桥沟村,她在六姐妹中排行老三。为了能吃上饱饭,13岁(1957年)父亲送她到当时的蔚县秧歌剧团面试。她穿着乡亲们为她筹钱买布缝制的红花袄、绿花裤,扎着两个羊角辫,站在老师面前,团里好多看热闹的大小演员围着她,那时的她并不知道唱戏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啥是秧歌。当老师让她唱几句听听时,她低着头拽着袄襟说:“喃不会!”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老师又说:“那,我唱两句,你学着唱,听听学得咋样。”她点了点头。老师唱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两句:“前边走的梁山伯,后边紧跟祝英台。”有人说:“千万别唱成马文才!”她一紧张还真的唱成了马文才,又引得大家一阵大笑。老师止住笑又说:“那你就学我调调嗓,看看有多高。”说完老师先给做了示范,她学着老师的样子做。看着她一口气往上喊,老师说:“住了吧,行了。”她停下认真地说:“喃的劲还大着哩!”大家被这个山沟沟里来的小丫头逗得直笑,都和老师说:留下这个小丫头吧!留下她吧!就这样,她成为团里最小而且啥也不懂的学徒。
那时的剧团宿舍是那种大通铺,十几个小学徒睡在一条炕上。她来时,母亲把她补了又补的破棉裤的两条裤腿拆开,铺平把两边缝住,算是为她缝制了一条被褥一体的铺盖,晚上,她就往里一钻,蜷缩在裤筒铺盖里。她觉得,这是家里给她最好的了,因为家里穷,在家时,她和几个姊妹伙盖一条破烂不堪的被子。师姐怕她冻坏,经常把她搂进自己的被窝。
王芝兰进入剧团后,拜當时蔚县秧歌著名的艺人徐才为师,主工刀马旦兼演小旦。刀马旦是文武双全的行当,是要每天坚持练功,日积月累,才能练出一身真功夫的。不仅如此,刀马旦演员还要与其他学文戏的演员一起学习念白、调嗓子等文戏技巧。王芝兰是山里娃,自幼家境贫寒,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的习惯。不管是文化课还是行当课,她都非常用功。无论春夏秋冬,她都是晚上睡觉前自己先倒立练功,天不亮就去调嗓子,有时面对城墙,有时迎着寒风,为的是把嗓子练得有韧性,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王芝兰除了演刀马旦还演小旦,她身段优美婀娜,妩媚万千,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嗓音清亮甜美,韧性而有耐力,那都是因为她从小刻苦勤奋,幼功瓷实,才练出了一身的戏。她回忆说:“第一次登台时,自己还小,紧张得不敢出台口,是师傅把我推出台口的,在台上紧张得腿只打颤,也不知道怎么就演完了……”从她第一次上台的紧张,到后来的发挥自如成为名家,王芝兰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王芝兰有两个怪癖,一是她只要上好装,就不许任何人靠近自己,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她是个特别注重形象爱漂亮的人,生怕别人不小心碰着或弄花她脸上的油彩。二是等到该自己上场了,就背对着台口等着,她从不面对台口,从不撩开台口的帘子朝外张望。等到该她出场时,都是退着出去,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亮相,那种妩媚、娇俏、灵动、活泼,一亮相就能博得一个满堂彩,未曾开演就先得到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在蔚县民间流传着“看看王芝兰,多活二十年”之说。
王芝兰在整个从艺过程中,排演了50多出传统戏和现代戏,扮演了不少人物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新中国蔚县秧歌剧种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七十多岁的王芝兰依旧长期从事蔚县文化社区组织、蔚县老年大学艺术团的演出,并为继承和发展蔚县秧歌潜心培养后继人才。她先后在剧团、农村俱乐部培养学生五百余名,现在还在农村俱乐部帮助文艺爱好者排演节目,发挥着自己的特长。此外,她还几次走进蔚县南留庄敬老院,为老人们演出秧歌剧目,让敬老院的老人们听到了他们喜欢的蔚县秧歌,看到了他们心中的明星。
近年来,蔚县秧歌先后排演了大型秧歌剧《剪纸谣》《雷锋》《魏象枢》等。其中,从改编剧本到排练演出仅用时20多天的《雷锋》在第九届河北省戏剧节评选中获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及21个单项奖。《剪纸谣》在“洪升杯”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和16个单项奖。《魏象枢》从全国7000多个申报竞逐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现在,蔚县这一独有剧种在全国众多的剧种中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声腔戏调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王芝兰也成了蔚县秧歌的标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