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金投入与扶贫效率实证分析

2018-01-04王永生张渝

会计之友 2018年21期
关键词:VAR模型

王永生 张渝

【摘 要】 选取重庆市酉阳县2007—2016年时间段数据,构建VAR模型,分析财政支出、信贷资金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揭示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效率的一般特征。研究表明,财政信贷资金的增加对扶贫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起重要作用,信贷资金投入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财政投入对扶贫区域农民收入增加起的作用更明显,扶贫效率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性,因扶贫目标对象不同,扶贫资金效率也存在差异性。鉴于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扶贫信贷发放与财政贴息机制、扶贫与教育相结合等建议。

【关键词】 扶贫效率; 信贷效率; 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21-0062-06

一、引言

2017年末酉阳县共有人口8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25万人,乡村人口58.10万人,城镇化率31.93%。在财政支持下,积极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因地制宜,生态移民,渐渐形成“人口集聚、集镇发展、经济起飞、脱贫致富”的生态扶贫经济发展运作模式。

1.渝东南地区农村财政投入、扶贫信贷资金供给呈上升趋势。近五年来,民族区域酉阳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5亿元,引入其他形式的资金11亿元,重点对136个贫困村进行生态扶贫脱贫。2016年酉阳县财政收入23.64亿元;财政支出63.26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2.6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1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达131.14亿元;贷款余额达100.28亿元,银行存贷比48.9%。

2.酉阳县扶贫绩效。经过四年的努力,使得全县范围内的贫困人口减少11.57万人。2012年酉阳县共有贫困人口15.14万人,贫困户42 734户,2015年有贫困人口10.3万人,贫困户25 373户。2016年实现6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脱贫人口6.57万人,比上年增长29.8%。2016年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1.55万人;生态和扶贫移民投入资金1.55亿元;新建和改造乡村扶贫公路446公里,共发展农业产业项目259个,建成12个旅游示范点。[1]

3.研究意义。(1)充分优化信贷配置结构,是渝东南地区扶贫战略的立足点。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将厘清农村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的效率问题,有利于信贷资金配置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地方政府对扶贫贴息贷款的有效管理,有利于扶贫互助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的管理。(2)资金的有效使用,是产业优化的前提。在烤烟、中药材、青花椒、山羊、油茶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中,资金投入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实现市场化运作的前提,在特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体验旅游等多样化的产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资金也是不可或缺的。对资金效率的研究,将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Bardhan[2]研究了贫困陷阱存续与信贷市场的关系,认为信贷资金直接影响贫困区域的发展,国家对贫困区域的资金投入,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对扶贫脱贫有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目标偏移。黄祖辉等[3]认为金融机构倾向于放贷给有较高经济能力的农户。Katsushi et al.[4]的研究认为微型金融对贫困户有更大的影响。林万龙等[5]认为贫困户难以获得有效的资金。高远东等[6]认为金融政策减贫效果显著,财政政策的扶贫效果有限。詹东新等[7]农户之间非正规信贷非常普遍。从供求两个方面考察,信贷效率效果更加明显。杜辉[8]认为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应该把握适度原则,根据农业的产业结构与政府公共服务的关系,确定最优财政资金规模。田莹莹等[9]通过分析扶贫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认为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投入侧”角度来提高扶贫效率。

假设1:增加财政支出、信贷供给,能够提高扶贫区域的资金效率。

假设2:政府财政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的盲目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三、理论模型设定及分析

在信贷支持和政府部门财政补贴的条件下,扶贫区域农户的生产力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支出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

四、实证研究

(一)变量指标的筛选依据

1.因变量的筛选与数据获取

在研究渝东南地区生态扶贫过程中,参照国内学者生态扶贫区域的贫困状况的指标的选取,以人均收入或者人均消费水平为指标,来衡量该地区贫困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故选取农村地区收入水平,作为衡量贫困状况的主要指标。

2.自变量的筛选数据获取

渝东南地区地方政府干预生态扶贫程度指标数据获取,地方政府干预依赖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因此选取渝东南地区各地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值来表示干预程度。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的数据获取,以各地区农业贷款余额与各地区年末金融机构贷款的比值来表示农村信贷资金规模;以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比各地区信贷资本增量来表示信贷资本的配置效率。

(二)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酉阳县统计年鉴、重庆酉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时间区间为2007—2016年。

(三)模型设计

选取酉阳县农民可支配收入(INC)作为因变量;以酉阳县的农林水事务支出除以农村人口表示为涉农财政支出(FISCAL)作为酉阳县地方政府干预指标,在模型中作为主要的自变量之一;用酉陽县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除以县总人口表示为农户信贷供给(LOAN)作为自变量之一;用酉阳县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之和与酉阳县地区总产值的比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作为自变量之一。考虑到渝东南地区生态扶贫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导致渝东南地区生态扶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例如扶贫地区的人口特征、地理环境、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心理等因素有可能导致对生态扶贫的巨大影响,因此以因变量滞后一期作为控制变量,来解释这些潜在因素的影响,构建VAR模型。

从表1可以看出,酉阳县农村可支配收入(INC)比重庆市整体平均的农村可支配收入明显偏少,只有69%,说明酉阳县扶贫任务艰巨,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在涉农支出中,酉阳县处于较高的水平,与平均值相比,超过37%,说明重庆市财政支持力度较大,财政干预比较强。从农户信贷供给数据比较来看,酉阳县的农户信贷供给明显不足,只有13%,信贷供给严重不足,可能是制约酉阳县发展的很重要因素。而与重庆市整体相比,酉阳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户信贷供给不足与产业结构有很大的联系。财政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的相关配套政策,从人才、教育、税收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战略规划总体设计。

(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通过Eviews 8.0进行VAR数据模型建立,以酉阳县为例对渝东南地区进行全面考察,利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信贷资金余额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等,来揭示渝东南地区生态扶贫的历史与现状。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及VAR模型构建

为了避免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排除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出现的伪回归过程,造成所建立模型反映出虚假的变量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从而减少数据的波动和消除异方差,对原始数据取对数,消除伪回归问题,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LINC、LLOAN、LFISCAL、LSTRU的ADF检验值在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即序列不平稳,存在单位根,对这四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DLINC、DFISCAL、DLOAN、STRU在5%的临界值下拒绝原假设,即差分后序列均平稳,通过检验。由于滞后阶数会对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有影响,因此选择一个最优滞后阶数对结果有效性很重要。根据AIC、HQ、SC信息准则选取最优滞后阶数。

表3的一般可以根据LogL、LR、FPE、AIC、SC、HQ信息准则寻找滞后期和自由度之间的关系,通常根据其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阶数。“*”表示在每一标准下所选取的滞后阶数,当滞后阶数为1时效果最佳。

2.面板GMM估计及分析

表4是重庆市和酉阳县的面板数据估计结果。VAR回归结果显示,酉阳县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比重庆市平均水平要高一些,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效果明显,投资能够带动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在扶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同时,财政支出能够优化信贷资金的投资环境。信贷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是没有达到重庆的平均水平,说明酉阳县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于重庆市整体水平。产业结构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重庆市的平均水平为-0.6,重庆市的平均值要小一些。

财政支出对扶贫区域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正向的效应。财政支出改善了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使得信贷效率进一步提高。信贷资金的投入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正面影响。资金信贷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资金信贷贫困区域的农民取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缓解了贫困区域的资金不足问题。从面板数据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度对贫困区域的农民收入的改善呈负向效应。其原因在于相对落后的区域,农民的市场化意识薄弱,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没有带来直接的收益,贫困户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和市场化的竞争技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不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反而原有的第一产业的优势被排挤。短期内对农户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市场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有较强的竞争性,对第一产业具有相对的制约性和冲击性,在农民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市场的受害者,强化了社会不公平和扩大了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分析财政支出、信贷供给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揭示重庆市各区县不同区域内资金使用的效率,以2007—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数据为基础分为重点扶贫县(区域)和非重点扶贫区域。除主城之外,对渝东南、渝东北区域各区县资金配置效率以及差异性进行分类、考察,考察在不同区域的资金使用,对减贫扶贫的影响。

在重点扶贫区域、财政支出方面,通过政府对14个贫困区县(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隆、石柱、丰都、万州、奉节、云阳、开县、巫山、巫溪、城口)和16个非贫困区县(璧山、江津、荣昌、大足、潼南、合川、铜梁、永川、綦江、南川、万盛、涪陵、长寿、垫江、梁平、忠县)的资料进行分析。

从表5来看,财政支出资金对于重点扶贫县区域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大,而对于一般非重点扶贫区县的扶贫效果要小一些;信贷资金的使用,对重点扶贫区域的影响效果更大一些,而对于非重点扶贫区域的影响效果则小一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两区域的影响效果正好相反,说明重点扶贫区域的财政资金的效率更高一些,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重庆市重点扶贫区县主要集中在渝东南、渝东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离重庆主城比较远,主要是高山区域、少数民族居住区。这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又是生态保护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双重压力。生态保护区域涉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武陵山区酉水河域生态保护区域。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才能保证区域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效率的统一。财政资金的投入、信贷资金的投入,必须全面考虑区域发展与整个生态体系保护之间的关系,财政、信贷资金的效率的考量,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区县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金效率的评估更加复杂一些。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所表示的是一个变量的冲击因素对另一个变量动态的影响路径。随着期数的推移,表现在农户信贷供给、涉农财政支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度的影响,反映出時期内各变量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反映。

从图1(1)可知,涉农财政支出(FISCAL)对农民可支配收入(INC)的正向冲击也呈现出正向的影响,在第一至第二期时上涨,在接近第四期时下降趋向于均衡状态。从整体上看涉农财政支出(FISCAL)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起初涉农财政支出(FISCAL)的增加对农民可支配收入产生的影响很小,慢慢的农民可支配收入(INC)有小幅度的增长,一定阶段后其增长幅度有所体现。财政支出对酉阳县扶贫成效显著,有利于贫困居民的脱贫。

由图1(2)得,农户信贷供给(LOAN)对农民可支配收入(INC)的正向冲击也呈现出正向的影响,在第一至第四期时上涨,第四期至第七期时下降,接近第八期呈上升趋势状态。表明农户信贷供给(LOAN)与农民可支配收入(INC)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得出农户信贷供给的效果呈正面影响,对酉阳县减贫增收起着显著性的正向促进作用。

从图1(3)可知,信贷供给(LOAN)对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的冲击影响。在第一至三期时呈负冲击,在接近第二期时上升最后在第四期左右趋向于均衡状态。从总体上看信贷供给(LOAN)对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的影响呈正向影响,信贷供给增加会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增长,但在短期内仍然存在着负向的关系,从整体上看信贷供给的增加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的增长,起初LOAN的增加对STRU产生的影响很小,慢慢的,STUR有所小幅度的增长,一定阶段后其增长幅度有所体现。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短期内LOAN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对整个扶贫成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0]

从图1(4)可知,涉农财政支出(FISCAL)对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的正向冲击的影响。在第一至二期时下降,在接近第三期时上升最后在第五期左右趋向于均衡状态。从总体上看涉农财政支出(FISCAL)对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影响呈正向影响。

从图1(5)可知,产业结构优化度(STRU)对农民可支配收入(INC)的负向冲击的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整体战略布局相协调

1.产业结构与重庆市的整体战略布局相协调。立足于渝东南区域的自然禀赋,产业特征,以及需求状况,按照市场规律的内在规律性,推动渝东南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2.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现代发展理念,加大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链,发展生态旅游一体化,生态农业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推动物流和仓储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3.提高整体设计结合科学技术、金融等相关机制的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整体布局,综合规划布局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扶贫的实际相结合相统一。

(二)完善扶贫信贷发放机制

1.扩大扶贫信贷整体规模,以优惠存款准备金、优先再贷款资格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扶贫项目信贷资金的发放,积极发放农、林、牧、渔业贷款,强化基础设施的金融贷款,强化农村企业与农户的金融贷款。

2.直接途径。信贷资金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扶贫的过程中,通过直接途径影响渝东南地区生态扶贫区的农村收入水平,积极有效的稀缺的农村信贷资金投入渝东南生态扶贫地区农村低收入地区,改善其产业结构,提高其生产技能,优化融资环境,破解融资困境,直接提高渝东南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达到脱贫致富、优化产业的目标。

3.间接途径,提高信贷效率。通过提高渝东南地区资本运用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效率,促进高山生态扶贫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涓滴效应。通过涓滴效应,使得该地区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达到生态扶贫脱贫的目标。农村信贷资金在渝东南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转移和优化配置,对生态扶贫减贫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5.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信贷资金配置方面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效应,造成信贷资金的导向存在误差,作用方式存在偏差,导致农村信贷资金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陷入低效状态。市场配置的灵活性公平性在于通过市场竞争和涓滴效应达到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有效支配生态扶贫地区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破解市场失灵问题,发挥政府在扶贫进程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完善财政贴息投入機制

1.完善财政贴息投入,形成贴息扶贫的长效机制,有效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扶贫贷款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扶贫贷款,使农户获得更多的贷款机会,形成规模化、系统化、长期化的有效机制,依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统筹安排和利益再分配体系的重建,从根本上解决贴息贷款的补助问题。

2.避免资金错位。在扶贫资金配置过程中,尽力避免资金错位目标偏差等,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力。政府干预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避免市场配置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灵活有效的特点,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配置在扶贫资金方面的公正性和扶弱性特点,使得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统一的扶贫信贷资金的配置机制。

(四)扶贫与教育相结合

1.产业结构升级与教育困境的破解。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差,尤其是农村区域存在着持续贫困现象。当经济效益不明显时说明教育经费没有有效地缓解贫困,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着门槛效应。在西部产业结构中农村就业人口主要以初等技能为主,具备初级教育水平就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初级和中级教育就能实现最大的减贫效果。如果产业结构不进行调整和转换,额外的教育变成了负担,反而加剧了贫困。以大学生为例,由于具有工作成本等劣势,随着市场上高学历人才的增加,新入职的毕业生工资与教育成本相比收益并不明显。因此,在产业结构没有调整的情况下,教育扶贫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积极开展个性化培训教育。积极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农户享有充分的机会参与技术培训和现代农业知识培训,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训计划,使得那些实用技术有效地发挥作用,将产业需求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量体裁衣,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培训模式,将产业发展以及整个产业链条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作为农户培训的主要内容,增加培训的有效性。

3.扶贫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教育扶贫,使人从经济贫困中解放出来,进一步地实现自由人的发展。精神与物质的贫困包括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滞后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资料的缺乏。单一的传统的扶贫方式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因为贫困还包括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只有全面发展才是扶贫教育的共同追求。教育主要是针对精神扶贫,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形成人力资本优势,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是扶贫与教育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酉阳县人民政府.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2)[2018-2-25].http://youy.cq.gov.cn/

html/content/17/07/39018.shtml.

[2] BARDHAN P.Efficiency,equit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policy issu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8):1344-1356.

[3]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低参与程度的经验解释[J].经济研究,2009(4):116-128.

[4] KATSUSHI S L,SHAFIUL AZAM M D.Does mi crofinance reduce poverty in bangladesh?New evi dence from household panel dat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2,48(5):633-653.

[5] 林万龙,杨丛丛.贫困农户能有效利用扶贫型小额信贷服务吗?——对四川省仪陇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2):35-45.

[6] 高远东,温涛,王小华.中国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减贫效应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科学,2013(1):36-46.

[7] 詹东新,吴滋兴,张茂林.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融资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福建省屏南县为样本[J].福建金融,2015(10):35-39.

[8] 杜辉.基于多阶段DEA模型的中国财政支農绩效分析[J].会计之友,2016(6):90-93.

[9] 田莹莹,翟路萍,程京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17(10):40-43.

[10] 陈清,张海军.基于财政金融支持角度的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6):15-24.

猜你喜欢

VAR模型
余额宝收益率对余额宝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基于VAR模型对经济增长和物流业发展的动态分析
基于VAR模型对经济增长和物流业发展的动态分析
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