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玩”与“学”的关系
2018-01-04王秀丽
王秀丽
摘 要: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要说“玩”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也是一门艺术。“玩”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是在玩中长大的,成年人不也离不开玩吗?那么应该怎么认识玩呢?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对“玩”给予多元化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玩转课堂
小孩子在“玩”中认识了世界,幼儿在玩石头、沙土,玩水、玩泥,玩各种各样的玩具中认识了事物的大小、粗细、方圆等形状,认识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懂得了事物的酸、甜、苦、辣、软硬、冷热,知道了人的优劣好坏等等,幼儿在“玩”中逐步感知、体验事物,在“玩”中看到了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示不同的形象,在“玩”中认识了事物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可爱,在“玩”中陶冶了品格和情操,在“玩”中逐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一、在玩乐中锻炼
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对大脑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在玩丢沙包的过程中,需要他们眼睛、手和大脑协调运用,眼疾手快才能接住对方投过来的沙包,可以锻炼他们大脑、眼睛和手的协调性。在玩荡秋千时训练了自己的胆量;踢毽子、跳皮筋需要眼、心、脚并用,培养了孩子动作的敏捷性。在多种多样的玩耍中,孩子的各种感官在大脑发出的不同指令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并且大脑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我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万婴跟踪”栏目,具体讲述了婴幼儿做什么动作,玩什么就可以训练什么样的技能。这对家长、教师认识“玩”很有启发。如:河北省高考文科状元张涵冰两周岁时,用妈妈给买的小铲子、小欢仔、小监子等物把妈妈准备过春节的三坛子猪、牛、羊肉全都搀进了沙子,而且三个坛子里面的沙子数量差不多,放进沙子后又用棍子搅了一番。这种“破坏性”的玩法大概就是“状元”智商高的早期表现吧,糟蹋了那么多好东西,爸妈不但没有责怪,还夸女儿聪明,玩得出奇。
小孩子在“玩”中认识了自我。记得有一次带着同学们在操场上围了一圈玩“丢手绢”的游戏时,第一个丢手绢的同学叫小美,她边跑边跳边唱丢手绢歌:“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她……”边想着边把手绢丢在谁的后面,大概两圈后,她把手绢丢在了一个个子比她矮、身体比较瘦弱的叫小丽的同学后面,结果小丽因体力不支失败了,罚唱一首歌。接着,小丽开始丢手绢:“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了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后面,小明同学在班里个子高、劲也大、跑得快……游戏结束后,我问小美为什么把手绢丢在小丽的后面,她说小丽唱歌好听,还说小丽跑不过她,想听她唱歌。接着又问小丽丢手绢时是怎么想的,她说要把手绢丢在比她强大的对手后面,要和他比一比到底谁更强大,你看她多自信啊!
由此可见,孩子们在玩各种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同时也可以找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短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在玩乐中发现孩子的潜能
孩子在玩耍过程中,能不断地开发某一方面的潜能,培养其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玩耍过程中,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掉进水缸,其他小朋友慌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救出了他的同伴。司马光就在玩中玩出了智慧。同样是玩,有的孩子善于开动脑筋、会玩,玩出了能力。比如:小朋友们合伙玩“串家家”时,会根据小朋友的特点,合理分配不同的角色,你当爸爸、你当妈妈、我当哥哥、他当……使集体活动有声有色,这就是组织指挥才能的流露。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为某件事情或意见不统一闹起了矛盾,于是他们会找人帮助研究情况、分析问题,找到战胜困难、解决矛盾的办法,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原始训练。“玩”还可以使孩子们更加团结,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比如:同学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使孩子们懂得老母鸡护着自己的小鸡不被老鹰捉到,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老鹰则想尽一切办法战胜种种困难和阻挠捉到小鸡作为自己的美味佳肴。这样就培养了孩子们动脑的能力;而小鸡们则动作协调、灵巧地避开老鹰的“魔爪”,在玩中体现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玩还可以应用学过的许多知识,各种玩也是一种休息,可以以充沛的精力搞好学习。比如:我们每节课的“课间十分钟”就是为了调节人的大脑,使下节课上得更精彩,学得更牢固。应该说,玩是一种休息,玩與学习密切相关。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换句话说,“会玩是会学习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7).
[2]娄丹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