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2018-01-04李春胜
李春胜
摘 要:德育是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学生道德品格得好坏,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他们从思想、品格、道德上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做一个积极向上,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这是德育的根本。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成长;发展;重要性
小学生的成长牵系着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又是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格、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纠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有了崇高的思想道德,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的取向,正确的行为。为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崇高道德、思想,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努力让小学生从小端正自己的生活、学习态度,认真对待生活,不要轻易相信“人生如戏”的心灵鸡汤,要彻底从认识上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给自己的成长、发展以正确的方向。
一、德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德育是对人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规范的活动。德育不是一种灌输,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对学生思想认识、行为规范的一种引导。德育也不是学校一方的责任,要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有统一的认识,端正态度,在德育的潜移默化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是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只有德育工作做到位,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和习惯。可见,德育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重要意义。
二、德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一种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更是我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判断或取向。有了正確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正确思想的作用下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有些学生觉得学习重要,他们总在努力学习,完成一天的自我成长后才会玩耍。可有些学生由于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他们就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早玩到晚,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持有两种价值观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思想作用下拉开距离,形成两极分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也影响班级的发展,往大说,更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说,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通过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他们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确认识学习、生活,正确、恰当地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教师,热爱学校,做一个有品德、有热情的阳光少年,促进自己积极成长,努力在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总会对学生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总会用类似“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苦难是一笔财富,而在苦难中奋起的人们,才是财富真正的拥有者”等等的有关吃苦耐劳的经典名言来规劝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从小学把吃苦耐劳当成自己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从而不断强大自己,让自己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有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勇敢精神。
我们知道,这一代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不知道吃苦为何物,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退缩,用一句“我不会”,把培养学生思考、钻研的机会都浪费掉;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劳动就推托,我擦不干净玻璃了、我不会扫地了、我起不早了等等,从而养成学生好吃懒做、自私少爱的习惯和品质,这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当然不利,更别说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推动作用了。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给学生吃苦耐劳的文化环境,宣传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树立典型,让学生加入生活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体验劳动的光荣。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吃苦耐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列举一些历史上、生活中吃苦耐劳的典型例子,增强德育的生动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吃苦耐劳的光荣,从而爱上劳动,爱上学习,把克服学习中、生活中的困难当成一种挑战,积极面对,勇于前进,快乐成长。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德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三观还正在形成和发展中,所以,在德育中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品格、情操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每一个老师用心去践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树立学生高尚道德,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泽旺罗布.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7).
[2]周耀虎.论小学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1(36).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