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类文本审美教学策略
2018-01-04王勇
王勇
摘 要:在教材的诸多文体中,写景状物类的课文洋溢着美的气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感官,感受文中描写的事物之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在多层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美的陶冶,形成语文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审美;事物;语言
任何人都有一种向美性,即对美的事物产生喜爱之情。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利用教材的特殊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在教材的诸多文体中,写景状物类的课文,洋溢着美的气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例。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
一、利用感官,感受事物的美
写景状物类文本所描写的对象,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只不过这种事物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现出来的。这些事物,不管是学生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在作者的笔下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教学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境,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还原语言文字。
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课文从北大荒的天空写起,从上到下展现了小河、田野的秀丽和丰收的景象,美不胜收。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放电影”的阅读方式,批文入境,一步一步走进北大荒的秋天,感受迷人的景色。比如,学习“原野热闹非凡”一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阅读中就会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大豆的笑声、高粱的演唱、榛树叶子的火红,都会在学生的脑中交织着,形成一幅热闹的、美丽的画卷。北大荒原野的美就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中。
再如《石榴》一文,描写的是学生熟悉的石榴,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石榴又是那么的美,而这种美是学生平时感受不到的。你看:春天,花的颜色和形状的美;石榴果实颜色变化的美;熟透了的石榴形状的美;果实内部及味道的美。整篇课文都透出浓郁的美的气息。引领学生走进这样一篇课文,学生在看、听、闻、品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下,就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有着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二、关注形式,品味语言的美
美的事物是通过语言来描述和塑造的,事物的美如果没有美的语言来表现,是不可能展现出美的姿态的。写景状物类文章,其语言精练、生动,作者在遣词造句及语法修辞等表现形式上是下足了一番工夫的,当我们朗读这样的文字时,就会被吸引和感染。教学这类文章,仅仅从内容上去感受它的美是不够的,还要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多留心一点,推敲、咀嚼、品味,让语言文字散发的美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1.关注词语
词语运用的准确、灵动,让人读来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语,通过比较、联想等阅读方式,唤起学生语言的敏感和审美体验,从而内化语言。如《石榴》中用“抽出”一词,这一动词极其传神,写出了枝条生长的速度快,充满了生命力。对这个词语,可以通过换词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抽出”可以换成哪个词?(长出)为什么不用“长出”呢?词语的准确、生动都在比较中得到了激活。还有描写石榴的味道,作者运用了“酸溜溜”“甜津津”两个叠词,叠词在这儿的巧妙运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给作者的真实的味觉,语言在这里也是充满了味道,值得学生好好品味。
2.关注句子
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让句子的形式丰富多样,让语言表达充满美感,是写景状物类课文在语言上的又一特色。关注句式的丰富多变,体会句式在描摹事物上的运用艺术,感受语言表达的变化美,是教师教学中应该着力的地方。比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在展现南沙迷人的时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句式,把天比喻成蓝玉,海比喻成翡翠,把浪花说成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教学中就可以从句子的表达形式上进行体会,感受语言的运用之美。
再如《秦兵马俑》一文,在第十段描写兵马俑神态时,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式,把兵马俑各种不同的神态细腻地描摹了出来。整齐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给以一种美的享受。教学中,可以通过引读、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美。
3.关注段落
写景状物类文章,在构段方式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引导学生关注形式,不能忽视了段落的表达形式,特别是中年级段落的训练式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要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西湖》一文中,对月光下的西湖的景色描写,采取的是总分的构段方式。《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对樟树的可贵之处的描写,采取的是对比转折的构段方式。作者运用了转折式的连词以及关联词语,把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表达得很清楚。教学应加强对段落表达方式的领悟。
4.关注脉络
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品味,除了要关注词语、句子、段落等部分之外,还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即,寻找能够贯穿课文脉络的内容,从部分走向整体。关注脉络是对篇的把握,这不仅仅是高年级的问题,从中年级就要有机渗透。
比如《西湖》一文,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对西湖进行了总的赞美,把西湖比喻成一颗“明珠”,后面几段都是具体来写为什么说它是一颗“明珠”,这就是文章性描写的脉络。《秦兵马俑》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谋篇方式,中间还使用了一个过渡段。这就是这篇课文的脉络。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感受课文整体形式的美。
當然,写景状物类课文还有多方面的美值得我们去探寻,比如意境的美等。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这样的教材,围绕“美”字做文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