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分析
2018-01-04彭宝平
彭宝平
摘 要:随着审美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素质教育和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审美教育已然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中,也渗透着与审美教育有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适当构建审美教育。就审美教育的内容及小学语文与审美教育的密切关系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教学
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这需要人有一双发现美、观察美的眼睛,所以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小学语文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良好途径。但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基础去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和小学语文的标准化考试的改革也是小语审美教育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在小语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要防止在理论上过分夸大美育地位以及实践中将审美教育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的倾向。
一、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主要包括了审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文化是在人类进化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审美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审美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不仅仅是美术课、音乐课等本身就具有艺术美的科目。在语文课、数学课等其他科目中也含美的体验。数学中无数简单的线条也能组成美丽的图案,在小学语文课中,利用慷慨激昂的诗句、优美生动的文字、色彩绚丽的图片、丰富人物形象等也能发挥出其独特的美。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但就算人们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的今天,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也仅仅是停留在理念上,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师仍然挣脱不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依旧只是注重知识技能,在课堂教育中,太过于追求形式化。教师按照课本或者教学大纲逐步实施,简单地要求朗读和背诵等,会使孩子审美能力低下。在要求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今天,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创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意识
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各种美妙的声音是孩子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具体事物,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增加代入感和体验感。人教版教材中的《雷雨》,文章插入了两幅插图,描绘的就是一幅大雨过后雨过天晴,天空变得明亮而出现了彩虹的场面。文章中用拟声词、叠字等,生动的文字描述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描绘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故事。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
在低年級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简单汉字的特殊美学性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山”“水”“日”“月”这些象形文字,是通过事物的样子演变而来的。所以在教授这些汉字时,让学生想象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贴近生活,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其中美育因素熏陶学生的审美认知。
2.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审美
小学生对于文字的掌握并没有得心应手,所以对于那些比较长的文章或者简单化描写的故事,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生字词和朗读,很难让他们体会到文章和诗句描述的内容。其实,文章中有着许多描绘自然界美好的句子。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文章中一些画面、环境利用图片声音展现出来,以弥补文字的单一性,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描绘的景色,产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从而增加他们的感知度以及灵敏度,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望庐山瀑布》一文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瀑布的磅礴气势,那么如果在讲解该诗句时配上瀑布的动态图片和瀑布从高空坠落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能体会到作者的慷慨激昂。这样的方式会达到一定的震撼效果。即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对文字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朗读时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文章中一些动物的形象、声音,进行角色带入,不同的声音也是一种另类的美的体验,教师要带给学生的是知识,也不仅仅是知识。让他们感知到语文学习的美,只有感知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小鹿的玫瑰花》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自己打造文章环境和进行角色声音和形象扮演。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感知美的深度
审美教育的美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更要培养学生对美的体验的深度。《穷人》中,第一段使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外面的波涛和狂风以及室内的温暖与舒适形成了鲜明的环境对比,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大量的环境呢?在这里就应该问学生,大量环境描写的作用?只是一个背景描写?其实并非这样,那么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让学生在环境描中找到人物情感,“狂风的怒吼”是不是也意味着后文中女主人公丈夫的反应?要教会孩子在看似简单的环境描写中,发现景象下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这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的深度,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体会到深度的美感。
三、避免实施美育教学走入误区
1.过分夸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有一个误区,在某些东西上提得多了,就马上加大重视,无论怎么样,只要往上面套就对了,这种思维习惯不正确。任何东西都重视一个“度”。审美教育近来被大力提倡、研究,相当被重视,虽然审美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确实是重要的,也很有必要。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是语文教学,它有着自己的科目特点、教学特征和特殊任务,不可以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谈审美是有前提的,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他们还缺乏一定判断能力,对于老师教授的东西大部分照单全收。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审美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被过分夸大,致使教育走入误区。
2.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表面化、简单化
不能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采用大量的审美和艺术的手段。如通篇课文使用图片,也不管是否符合所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整堂课都用来分析句子、插图的美感,明明只是浅显易懂的道理,非要把它往美学的方向上去套,这些表面的东西,不仅仅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审美教育的目的也背道而驰。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教育包含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美化课文中的图片、文字。有些时候,特殊的课堂教育也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如教师课堂中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这些内隐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学过程中,外在的东西很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在的东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课堂上的几个剧、几幅图片或者几首音乐所能够完全表达的。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敏锐的美的感知力和享受美的感受。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小学语文和审美教育之间的“度”,才能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晓楠.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运用的实践研究[D].深圳大学,2017.
[2]吴海琴.小学语文预习单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余婷婷.民间小学语文读本对小学教材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叶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