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激趣策略
2018-01-04周荣娟
周荣娟
摘 要:教学策略指的是针对教学问题所谋划或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集合。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巧施策略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积极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效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策略;兴趣;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巧施策略激趣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提升美术教学实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因此,本人主要从魅力感悟,激发兴趣;生动教学,提升兴趣;多元评价,保持兴趣等三大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魅力感悟,激发兴趣
(一)崇尚教师的个人魅力
“亲其师方可信其言,信其言可悟其道也”,崇尚教师的个人魅力是触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诱因。作为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塑造独特的个人魅力,以美好的艺术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学生,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平时要坚持美术专业基本功的长期训练,勤于书画,提高个人美术专业水平,而且要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尽量拓展个人的艺术维度,融汇音乐美术之韵。同时,也要爱好阅读,修炼文学素养。通过个人的衣着得体、语言优美、举止优雅、投足潇洒、生动教学、以爱育人的形象特点与教学风格,塑造美术教师典型的艺术美、人格善的个人魅力。
(二)感受美术的艺术魅力
1.名家经典赏析,领悟艺术之魂
美术名家的作品技艺精湛,思想表现力强,是成熟的经典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有代表性的中外及古今美术家的经典力作,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佳作进行赏析,使学生受到作品思想性的震撼,对成熟的技法表现产生向往和赞叹。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家经典力作赏析的教学中,应深入浅出、生动引导,使学生觉得亲切、通俗易懂,能产生共鸣。比如,六年级上册《远近的奥秘》一课,当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图例《最后的晚餐》时,不仅要分析画作对于透视知识原理的运用,还可结合画家达·芬奇的生平、爱好、趣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如达·芬奇小时候学画鸡蛋,使学生走近名家。
2.同龄作品交流,树立学习自信
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技艺稚拙、自然而生涩,但意象性强;儿童美术作品造型浑然天成、天马行空,充分体现小作者的直觉感受,这是成人画作所不及的。根据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最近发展区理论,同伴的美术作品能有效地触发学生感同身受,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的最好教材,能极大地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消除其学习畏难情绪,能有效地树立学习自信心。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提供相应的优秀学生作业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赏学习,通过互动交流,直观理解美术技法重难点,对范例作品的优点加以借鉴学习,对作品的不足加以克服改进。
二、生动教学,提升兴趣
(一)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在依纲据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开放性和立体性。因此,教师备课之前要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全盘了解,参透各学段教材内容和编排思路,然后将纵向、横向两条线加以整合。针对新教材的观念、结构、内容既有传统又有革新,但依然存在其不合理性,教师应敢于质疑教材,大胆进行重组拓展。例如,低年级以打好造型基本功为主,可系统安排线描内容;三、四年级以色彩表现为主,适当深入色彩的调配,色彩知识的了解与运用;五、六年级则提升难度综合运用,更多讲究构图、技法的表现力。总之,科学合理使用教材要做到既依纲据本又创新改良,尽可能达到有益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又能减缓技能坡度、拓宽知识维度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计,生动教学
首先,趣味导入,不拘一格。生动有效的教学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美术教学导入切不可都以一以贯之的谈话讨论式导入直面主题。可以采用形象生动、多样化的形式来导入,以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三年级上册《魔幻的颜色》一课,方案A:采取魔术游戏导入,教师扮演魔术师,表演“变色魔术”,使学生入情入境,既现场观察到颜色调和的神奇,又对教学活动充满期待。方案B:在没有任何引导和铺垫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三原色之间其中两种颜色调配,然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引导正确感悟。再如,二年级《蜻蜓飞呀飞》一课,可根据班级的兴趣点的不同分别使用猜谜《蜻蜓》或者是歌曲《小蜻蜓》导入。
其次,情景教学,提高实效。美术的技能较为意象,学生要学习掌握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巧教巧学,提高实效。例如,五年级上册《喜怒哀乐》一课,在引导学生赏析《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生动的故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画作人物的主要形象特点,进而更深入地感悟画作的意蕴之妙和技法的异曲同工。此外,还可采用趣味游戏、情景表演、主题竞赛、团队合作等生动教学,寓教于乐,提高教学实效。
(三)见缝插针,打好基础
学生缺乏美术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最大的原因在于基础不扎實,眼高手低,所以加强美术基本功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因此,教师可从绘画基本功入手,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美术是综合学科,基本功练习切不可过于复杂繁重,可以借助课前课后见缝插针来进行。例如,上课前教师提前2分钟到教室外候课,上课预备铃一响即可进入教室,先利用课堂前3至5分钟要求全班学生临摹图册线描造型,一个月一个主题(同时,允许特长生自行造型),通过日积月累,积累造型,打好美术基本功。另外,结合我校“三星评价方案”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行基本功练习。以简短的时间、简便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因基础不好而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并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三、多元评价,保持兴趣
(一)同伴互评
美术教学活动评价要避免教师“一言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并要用赏识的态度评价他人作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交流评价,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二)个人自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人自评的环节实施,可在课前优秀学生作品交流和课后作业展示时,先让学生自己评价作业的优缺点,谈谈个人对于作业自我改进的想法思路,或者在作业背面记录个人对作业的自评评语及等级评定,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审视的方式自我评价,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和美术技能水平。
(三)教师总评
首先,多肯定少否定,增强学生自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所以,教师一定要以欣赏的眼光评判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尽量艺术委婉表达,如:讲笑话幽默提出意见,借其他事件引发反省,使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坦然面对,对他人的意见欣然接受,对学习充满自信。
其次,多鼓励少批评,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美术作业需要用心思索、细心制作,过程并不轻松,创作时难免会讲小声话做小动作,或者交流互助,有时候课堂不能安静有序,教师应给予理解体谅,要适当宽容学生,恩威并施,耐心辅导,讲究批评艺术。此外,教师还应有机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性评价与个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术教师应该不断实践反思,探究改进,求活出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美术教学实效,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