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入学课程,让学生适应小学课堂
2018-01-04王涛
王涛
摘 要: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家长对于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和执行者,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深远。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减少家长的主观意愿带来的压力,需要从头做起,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这个新的环境,让他们接受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新变化。
关键词:入学课程;适应策略;兴趣培养
一、初始阶段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的要求与学生的适应性
作为刚入学的孩子,对于角色的转换无法快速适应,课堂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环境,纪律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往往老师们不能正确把握尺度,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利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学生这个角色。过于严厉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胆子小的孩子会感到害怕、难过,打击了他们自信心的同时,更不利于他们接受成为学生的事实。而过于宽松就是给了孩子们一个信号,让他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在课堂中是被允许的,是正确的。这样既不利于以后老师的管理,同时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基础教育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教師很难把握学生们的适应能力,索性一视同仁的要求方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课后作业的出现与管理方式
作业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对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并不能接受这个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完成同时在他们看来很枯燥的任务。毕竟这会占用他们以前玩耍的时间。因为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化、固定化的问题,教师们并不能很好地考虑孩子们对于作业的感兴趣程度,在成人的思想中,这是一种被认为是必须完成的学习过程中的一项,但他们忽略了所面对的是一群刚进行角色转换,需要被正确引导的孩子。同时,在作业完成后的教师的批改与回馈中也存在不合理因素,教师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误判漏判和回馈中的交流过程模式化都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教师备课环节出现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会忽略备课这个环节,因为存在自我认识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缺乏教育经验,忽略备课重要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一些老资历的教师对本身教育教学经验的自信,忽视教学内容更新的可能性。同时还存在教师教学的内容直接利用,忽视孩子们本身的适应能力。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老师经常会忽视教学内容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直接进行讲述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利于学生适应小学课堂的策略
1.用心观察,合理沟通
在孩子们刚入学的时候,教师作为他们要学习的榜样,不但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应认真负责地了解每一个孩子,对于出现的问题应该合理地进行沟通,并且让他们说出真实感受,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说出一些自己的例子,减少孩子们的抵触心理。同时增加教学趣味性,吸引孩子,达到减少孩子犯错误的可能性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淅沥的小雨》这一课时,我们就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们真实体验下雨天,外出观察雨滴落下的场景,或者让孩子们观看准备好的视频,在观看的同时,让他们说出对于下雨天的看法,增加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鼓励他们画出心中所想,同时带动他们的兴趣。孩子们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无聊,课堂上出现的纪律问题同时会减少。而加深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也会让彼此更加了解,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抵触、害怕心理也会得到解决。
2.注重孩子们的兴趣培养,改变检验方式
在最开始的阶段,兴趣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作业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适应的问题,老师们不能以量变形成质变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孩子们的知识是掌握了,兴趣也没有了,没有了兴趣的学习,在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时就会愈发艰难。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思想,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转变作业内容和检验方式。例如,在学习《变化无穷的线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本次课程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发挥绘出他们心中所想。完成后不再上交,而是通过课上展示并讲解的过程完成对作业的检验,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在展示成果的前提下,孩子们会自发地形成对比的心理,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他们自愿完成作业。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们可以奖励他们一些东西作为其他孩子们努力的目标,对于表现不好的孩子,要及时沟通,安慰并对其进行鼓励,防止他们存在自己是失败者的想法。
3.努力适应,减少误区
无论是经验少的教师,还是资格老的教师,都要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并且需要做好对于孩子们本身的了解与交流工作 ,在课堂中加入与他们有关或他们所熟知的东西更有利于教学的良好进行。例如,在学习《有趣的彩泥》这一课时,我们所设立的目标就可以是学生所熟知的各种各样的动画形象,同时也鼓励他们自行创作。改变以前死板的课程要求与固定化的创作方式,做到以培养孩子兴趣为起点设计备课方案,拒绝生搬硬套和备课缺失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初始环节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小学作为孩子们正式学习的开始,小学老师的责任重大。在最开始的阶段我们应该明确以孩子们的兴趣为起点的教学模式才更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同时正视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积极面对,为孩子们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宋玲玲.美术课堂:让智慧点燃智慧[J].美与时代(下),2011(3).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