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8-01-04王艳
王艳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提出合理问题是支持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强大内驱力,是发展他们创新意识的基础,可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甚至会出现无问题状态。语文老师应该着手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提升他们的思维动力。就这个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问题意识;心理特点;爱上提问;敢于提问;学会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确实如此,一个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支持他们思维活动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他们创新意识的基础。学生如果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可以顺利地开展学习创新活动。假如一个学生不具备问题意识,可以说就谈不上质疑,自然在学习上也不会有所突破和创新了。当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还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提问题比较踊跃,思维碰撞的火花时有闪现,而到了三、四年级后,问题意识明显处于衰退阶段,语文老师应该及时遏制住此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并且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会提问题,进而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衰退,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被动状态,同时教师没有抓住提问契机,提问进入误区也是关键因素。所以要想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要从以上方面入手,整改存在问题,从而扭转不良局面,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循,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不断发展。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爱上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把本节课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巧妙地融入在学生原有的理解程度上的旧知识中,做到让学生稍微“跳一跳”,就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形成一种悬念,积极引发学生努力思考和强烈的好奇,激发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态度来面对学生,一句激励的语言,一个和蔼的微笑,或者轻轻拍拍学生的肩膀,用这些方式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不管提问正确与否、质量高低,都要肯定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保护其参与学习的勇气。尤其是班级里的后进生,只要他们勇敢提问,即使提的问题略显简单,也是他们经过认真思考的结果,语文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保护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后进生在学习上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时,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位平时不大说话的学生问:“为什么说时间像飞箭?时间和飞箭有什么相似点?”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笑这位同学的理解力差,不懂得这个浅显的问题。我首先及时制止了这些同学,并且对这位提出问题的同学大加赞扬,表扬他的勇敢提问,然后我再针对这个问题讲述清晰,作者说时间像飞箭,是想说明时间过得特别快,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还可以说时间像什么?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既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疑问,又向课外拓展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學气氛,学生自然就会克服掉畏难情绪,敢于向老师、向同学提问。所以教师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予他们自由表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在创设情境这个环节中,师生能够做到平等交流是启发学生提问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逐步克服紧张心态,大胆提问。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勇敢挑战权威,敢于向教师发问,甚至向教材发问,改变原有的以教材为权威的认识,对既定的理论、观点进行质疑。因为学生受到老的传统观念影响,更多关注“师道尊严”,却从来不会主动质疑教师或者教材,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
例如,在教学写叙事类文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改变一下叙述顺序,把顺序变成倒叙,改变一下思维模式,逐步过渡到对于文本思考的其他方向。
三、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学会提问
学生敢问问题,爱问问题,最终我们还要回归到教会学生会问问题的思路上来,毫无根据地乱问,不仅会打乱课堂的原有教学顺序,而且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让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无所适从。所以,语文教师更重要的,还应该教会学生把问题提在点子上。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提问能力,才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在学习上达到创新和创造。语文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教会学生提问。
针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它的题眼,往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首先能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打开作者“心灵的窗户”,是教会学生质疑的关键一步。
初读课文进行质疑。当学生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时,文章中所出示的生字新词,有好多词语学生都是不了解的,这时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然后找其他同学帮忙解答,在这种质疑解难的过程中,教会了学生轻松提问的习惯。
精读质疑。当深入朗读一篇文章,学生会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或者事件发展的进程有了思考和疑问,这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文章的结构段落、谋篇布局或者人物形象展开质疑,引导他们去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刘宗瑞.教学生学会思维[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