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谈

2018-01-04吴丽雅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实践小学数学

吴丽雅

摘 要: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摆脱机械的题海战术,要能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应用来学习、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实践;应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是日常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时期是孩子们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肇始阶段。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注意启发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实践,这样才能提升他们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鉴于此,我就借本文联系教学实践,说一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一、生活化的问题启发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顾抽象理论说教,更不能强调题海战术。要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就得从孩子们熟悉的情境出发,设置生活化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应用意识,提升应用能力。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所以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上随时设置生活情境来启发思考,鼓励应用。

比如,我们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这样结合生活问题来启发应用: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展示小明过生日的情境,提出问题“小明过生日,小何和小智过去祝贺,大家看一看他们有多少好吃的?(多媒体展示)有:3瓶橙汁、6个桃子、1个蛋糕。

【这样的情境学生特别熟悉,也特别感兴趣,容易引起他们的同感,便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和认知】

提出思考问题:吹完蜡烛后,他们3个要怎样分食物才公平?

给学生时间讨论,让他们通过思考寻找办法。

很多学生会跃跃欲试:每人一瓶橙汁,两个桃子,蛋糕切成三块,一人一块。

教师点拨:那蛋糕切得有大有小行不?

学生摇摇头。

教師总结:对,如果要公平呢,这蛋糕就需要平均切成大小一致的三块,那这用数学怎么表示呢?来,我们就学习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就很容易地通过生活问题形象阐释了平均分,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切蛋糕,让同学们认识到,其中的一块就是整个蛋糕的1/3,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但形象认知了概念,同时掌握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和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小学生系统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建立,要想指导他们建立完整的数学逻辑和应用链接,我们就得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契合他们认知和理解的方式形象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驱动孩子们去深入思考,动态认知,最终掌握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初步生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深入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实践化的活动驱动动手

情境化的引导,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思维有很好的培养。但是真要增长学生的运用才干,我们就得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实践化的活动。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优势来整合教学资源,顺势而为,才能顺理成章。

比如“长方形”这节课看似简单,但是要想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长方形,仅仅靠看和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组织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深入认知。

设置活动:在多媒体上给同学们展示“校园手工区”设计图。

提出问题:这是学校划出的一块手工区。现在我们想划出一个总长度是24米的花池,假如花池的长是7米,那么它的宽是多少米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可以动手实践一下,然后组内开展讨论,寻找合理的解决思路。

展示:各组同学们经过讨论,找到怎样的方法呢?我们怎样确定宽度呢?如果不确定宽度,能不能设置出符合要求的花池呢?

学生发言规划:通过在纸上画示意图,标识出长和宽,形象认识到总周长24米是有两个宽边和两个长边的和,所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点评:同学们很能干,很多问题只要我们敢于动手和思考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可见,通过实践化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有效驱动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为深入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奠定主观能动基础,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应用意识的作用,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完整的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应用意识。

三、应用化的作业开放尝试

作业是对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课堂上完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认知后,通过适量的、开放性的作业促使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和实践,这样就能有效补充课堂,深化动手能力。可以采用的作业形式包括:第一,数学课外调查。数学课堂教学完,可以采用数学课外调查的形式来布置作业。例如:学习了比例后可以让学生将每个月的水电费支出设计成比例形式来表示;学习了正方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房间的地板砖情况。第二,数学日记形式。每节课学习后都要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样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也融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作业的布置也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为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

四、课外性的实践开拓能力

实践出真知,课外活动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很多知识和体验我们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开展,这就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们参加实践性的课外活动,启发他们发散思维,开拓动手能力。比如,学完统计初步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家里每月用电情况;学习面积知识后,让学生测算队列人数……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还能有效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抽象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为主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让数学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掌握方法,生成技能,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迎华.浅谈小学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3):77.

[2]徐文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谈[J].学周刊,2015(33).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实践小学数学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