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学具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018-01-04张芳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具表象数学知识

张芳

儿童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帮助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它是通过摆摆、拼拼、移移、分分,利用小孩子思维的直观形象性,使他们在亲自动手中认识概念和理解法则,改变了冗长、填鸭式的说教,寓教于乐。

按照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发展智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使用新教材时,为什么要加强操作,如何组织好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的操作活动呢?

一、细化要求,勤于动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式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被动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操作时,可要求学生第一行摆10个△,第二行摆6个△,并且和上面的△一个一个对着摆。使学生逐步弄清,较大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较小的数目同样多,另一部分是多出来的。这样,从较大的数中去掉和较小的数同样多的那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来的,用减法,算理明确,生动灵活。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带有无意性与情绪性,特别是低年级,行为动作难以准确。所以,在操作前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具体明确的操作要求,以免发生误导,如上例中,如果只让学生第一行摆几个△,第二行摆几个△,而不提出第二行的△要一个一个地对着第一行的△,学生对较大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的认识就不一定很清楚。因此,操作的要求要直接关系到目的能否达到。

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没有表象的建立,操作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学生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形成就有困难,操作活动也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操作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按照课前已设计好的建立表象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进而形成概念、方法或法则。这个建立表象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从外部的感知过程内化为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将间接经验整合、转化为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一样吗?等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口述操作过程和观察结果,既建立了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又培养了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表达要求有条理性

仅靠学生看一看操作或动手做一做就让学生把结论总结出来,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很有可能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诱导学生思考、分析,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它才能把外部的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把操作的过程归纳、抽象为数学结论,使操作真正起到桥梁作用。所以,操作时,要注意语言的顺序、方式、時间。

四、精心组织,重视过程

学具操作虽然是小学数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果组织不好,就会出现课堂秩序乱、浪费时间等问题,因而使不少教师对操作抱有消极态度,甚至放弃应有的操作,回到“以讲代做”的老路上去。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呢?

1.在学具操作中,有一些操作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

2.在操作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学习习惯。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时间短,应从小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操作时不要大声说话,轻拿学具轻放回去不要影响别人,注意保存好学具里面的东西,课后要把学具中的东西放回盒内并摆放整齐,使他们从小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3.要教育学生先听清老师提的要求后再操作。

4.学具操作后要根据老师的手势停止并放在指定处,不可再触摸或玩,下课后一一整理。

综上所述,加强操作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方法,如果运用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潜在的作用,使得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中的“教”与“学”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还可以发展学生想象力、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概念的必经之路,是教学中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具操作。

参考文献:

[1]王顺谋.小学数学学具使用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

[2]姜兴海.激趣引活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7(4).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学具表象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