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8-01-04潘孝琛
潘孝琛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最短的课堂时间收获最大的教学成果,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以满足社会教育价值为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素养。因此,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性的教学是实现教学的价值,新教育改革措施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缺乏有效性的问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低,教学成果不明显,而通过课堂结构调整,教学活动优化,使整体的教学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但新问题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是以课下开设辅导班来提高学生学的效率,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有效性教学意识的缺失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滞后,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降低,课堂太注重形式化,影响后续教学计划。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觉探索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小学生由于自制能力较弱,如果长时间面对同一件事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容易走神的情况发生。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兴趣引导下进入到课堂教学计划中,渐渐地营造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通过不同的章节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通过有趣的故事或歌曲引入课文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一度。在《琥珀》一文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情境,为学生铺垫故事或将课文改编成小品,以此表现课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抓住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有趣的表现方法,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念头,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
二、贴合生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贴合学生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计划,并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汇总起来,然后共同探讨。而如何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就要结合课文内容展现生活的一面。例如,文章《贺年片》,教师在讲课之前安排学生制作年卡,然后送给想送的人以表达对个人新年的祝福。而借氛围的渲染建立起的情感,接近文章作者所具有的情感,两者的互通性更能让学生理解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以自身的体会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表现中将更显积极。
三、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语文教学是以“讲”为主,而学生则是“听”,鼓励学生不耻下问,但学生缺乏“问”的勇气,造成教师敢“讲”,学生敢“听”但不敢“问”的尴尬局面。这是造成授课效率低,发挥不出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因此,现代教育改革后,讲究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以此来改变因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从而形成学生敢“讲”,教师敢“听”的健康课堂环境。
(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
“填鸭式”教学是我国教学中始终存在的问题,而作为新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应改变“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要放开学生,减少“写”作业的任务量,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多开设活动作业题目,让学生在思考与活动中逐渐成长。同时,教师还要改变授课模式,让学生来讲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敢“讲”的勇气。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壁虎为什么会断掉尾巴,大胆的学生甚至可以去尝试看看,现实中的壁虎是否真的会断尾巴,以此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而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将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大胆说出来,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有所提升。
(二)采用灵活的竞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任何人都喜欢被鼓励、被表扬,特别是小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一点,灵活展开不同的竞争方式,从而触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进步的多少是竞分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分数。但是,这种竞分方式的关键在于,要采取综合的评分机制对学生实现公平评判,而不是单用成绩来表现,以此才能发挥灵活竞争方式的最大效果,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灵敏的思维方式
质疑是学习成果最好的见证,小学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问题分享出来,共同进行讨论。这样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学习的动力。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学生在读懂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对草船借箭这个事实是否存在进行探讨,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其他的问题,例如曹操如果没有误判,这场战争将会是谁取胜?不同的问题将会引发学生大思考,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甚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还能展现出最出色的课堂效果。
課堂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而传统教学形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严重滞后。而新教育理论的实施,改变课堂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课堂为主,丰富学生的思想生活,并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以此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