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8-01-04何潮
何潮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还能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实现以读促写,所以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来研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深刻掌握阅读教学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在课下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量。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氛围严肃,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所以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老师进行“灌输式”讲授,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仔细研读阅读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参与性。
二、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所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这样才能使老师更加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教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在課前准备环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内容的预习。
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语言特点和人物性格;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阅读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使其掌握阅读中的生僻字词,并且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阅读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要在基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并且在课下能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整体的阅读。
三、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是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加强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划分结构,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等灵活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效率更高。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可以先通过为学生播放一段影像视频进行阅读教学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自主阅读教学内容,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评价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老师要合理运用教学评价,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不只是局限于对最后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的整体表现,以及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方法等,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还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包括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多角度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及时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学生也要积极投入到教学中来,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210.
[2]王友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82,130.
[3]闫冰,张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5):325-32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