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8-01-04王登旺
王登旺
摘 要: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更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将品德与社会知识融入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更深层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会小学生思考呢?接下来,本文就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简要分析。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年纪小,由于学习能力以及认识经验有限,因此参与品德与社会学习活动时他们有时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想要认真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另一方面,上课时他们容易被课堂之外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影响了听课质量。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知识或是让学生接受已有的经验,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开启他沉睡的自我意识,挖掘感召人们的生命感、潜藏的创造力、自我价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总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亲切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大大改变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呆板沉闷的印象,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之中达成教育目标。当学生发现品德与社会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时,他们便会主动配合教学活动,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课上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激发他爱好学问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之际,教他以研究学问的各种方法。”兴趣是一个人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品德与社会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能给学生亲切感。当学生发现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时,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教学实例1:
三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上课之前,我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与家人相处的事情,看一看谁说的故事最详细,谁的家人最有意思。学生马上有了兴趣,无拘无束畅谈起来。有学生说道:“我的爸爸有时对我可好了,不管我想买什么新衣服、想吃什么零食,他都愿意给我买。有一次为了买到我最喜欢的一件裙子,爸爸逛遍了一整个商场,我收到裙子的时候别提多开心了。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他对我太严厉了,放学回家之后我想先看一会儿动画片再写作业,他怎么也不同意,还会严厉地教育我。每当那个时候,我都感觉害怕极了。”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请他们讨论一下,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学生指出:“爸爸给我们买新衣服当然是爱我们了,但是之所以不让我们看动画片,也是为了我们的学习好,这也是一种爱,”那位同学听了,连连点头。接下来又有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故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懂得了疼爱自己是一种爱,严厉也是一种爱。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学生既懂得了道理,又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反感,何乐而不为呢?
(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课堂不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唯一阵地,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学生同样可以获得知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应当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学生光在课堂上学会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用品德与社会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成长。
教学实例2:
六年级下册《人类的家园》教学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任务:每4人一组,分组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分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尝试制订一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下次课上与同学们分享。通过实地调查学生发现,很多人将塑料袋、饮料瓶、废纸倒在垃圾桶外,风一吹这些垃圾便漫天飞舞,影响校园美观不说,时间久了还伴有隐隐的臭味。还有些人在墙壁上张贴小广告,撕都撕不下来。为了想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学生可谓是绞尽脑汁。有学生提出:看见扔在地上的垃圾,我们要马上捡起来放回垃圾桶内;有学生提出:发现有人乱扔垃圾、乱贴小广告,我們一定要上前制止这种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人提出: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发挥好榜样作用,不能乱扔垃圾,破坏校园环境。学生有条有理说了很多,看到课堂气氛如此热烈,我趁热打铁:“相信通过实地调查,同学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校园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每个人都随意破坏环境,那么该给地球母亲带来多大伤害啊!今天放学之后,有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帮助清洁校园卫生呢?”学生全部举高了手,跃跃欲试。这深刻彰显了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社会责任感陡然加强。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极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未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教师应当清醒认识到,生活化资源最终是要服务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入生活元素,不能为了教育的生活化而生活化。如果为了体现教育生活化这一理念,在课堂上生搬硬套、故弄玄虚,那不仅浪费教学时间,也背离了生活化教学的本来意义。
另外,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活类实践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小学生年纪小,性格活泼好动,喜欢跑来跑去,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在安全许可范围之内,严禁学生在高危高压地带活动,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又提升了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在未来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将是解决学生认知问题的关键。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才能有效地认识这个世界,才能逐渐完善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作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当提高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积极尝试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时君.植根于生活,回归本真: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探讨[J].教育艺术,2016(9):123-124.
[2]刘金玉.让品德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扎根[J].成才之路,2012(11):90-91.
[3]储启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77-7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