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绿色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8-01-04高慧芳
高慧芳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用文字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是一门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学科,语文老师应该非常重视。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注重写作技巧、写作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只注重形式和结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品格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一现状,“绿色作文”的教学理念逐渐被采用,“绿色作文”提倡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为学生发挥想象力、书写真情实感、张扬个性提供机会。通过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经验,就“绿色作文”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作文;教学模式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小学作文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相关作文技巧、作文结构等知识的传授。教师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传授学生作文的知识和作文的技巧,并明确规定各种文体的结构和模式,忽略了作文要联系亲身经历,写作要写真情实感才最感人最有效。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结果,教学方式单一、刻板,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往往也只是按照教师传授的各种文体的模板进行生编硬套,写作受到很多框框和规则的束缚,对各种作文结构知识、范文也只是简单记忆。学生写作没有兴趣,不能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作只是简单地对范文的模仿,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学生不爱写,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抵触甚至是厌烦的情绪。
二、“绿色作文”教学理念的概述
“绿色作文”教学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绿色作文”教学强调以绿育人和原生態的教育理念,将绿色教育和作文教学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效果。“绿色作文”教学倡导以生活和文化作为写作的内容,拓展作文教育的视野,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勇气。
三、“绿色作文”的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的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但是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就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笔者所在的学校在阳泉市近两年实施的绿色作文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笔者作为骨干,经常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学习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和总结,应用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研究总结,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经教学实践检验,很好地践行了“绿色作文”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在作文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很喜欢,也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肯定。下面就将这些“绿色作文”的教学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1.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并从中积累,是创作优秀作文的基础。小学生人生阅历不多,可以写作的直接经验不充足,可供写作的大量的间接经验来源于读书。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大量地阅读、理解,另一方面要善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经典读物、名人警句进行摘抄背诵,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作者的写作方式和修辞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模仿。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妙句、写作技巧。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课文写作的特点,即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通过阅读去总结,再结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让小组代表来表达观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分析,一举两得。学生代表们发言结束,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三篇课文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并且都抓住具体事例来表达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教师还可以进行引申,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试着运用刚刚讲到的写作手法和比喻手法写一篇自己与动物的故事的作文。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素材,开阔眼界,学到写作知识和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的能力。阅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生自控力不强,做事很容易三分钟热度,教师应该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作为一项持续的教学活动,长期坚持去实施,不要急于求成。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进行思考
日常生活、大千世界都是我们写作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和趣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也能锻炼思维能力,形成独立的意识。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观察方法,比如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外到里、从整体到局部,等等,让学生形成好的观察习惯。例如,春天万物复苏,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好机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田野游玩。学生天性爱玩,都很喜欢这样的户外活动,趣味盎然。教师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可以更好地安排作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小草、树枝和花朵,不同植物的叶子、枝干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不同的花朵花瓣、颜色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垂柳的枝条有什么特点?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刚开的喇叭花跟喇叭真的很像吗?哪里像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节,去发挥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风,感受大自然春天恬静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教师带领学生真正感受春天的大自然,触动学生的心绪,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写作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作文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课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方式刻板无趣,学生不感兴趣,写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绿色作文”强调以人为本,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写作情境、做游戏、提供写作素材、自由练笔等方式让写作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自由的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制作一件小玩具,可以由家长辅助,材料不限,但是一定要亲自制作,不可以买现成的,制作好后带到作文课的课堂上来。在课堂上展示玩具,本就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玩具,并且介绍制作的步骤和具体的玩法,这会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进来,大家会争先恐后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结束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制作过程、玩具玩法和有关感想写作成文。由于大家都是亲手制作、课堂气氛又很活跃,学生会非常乐意将自己的经历写作成文,作文教学就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课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们的作文给予及时的反馈,对好的作文进行表扬,对于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丽敏.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2).
[2]李志锋.小学作文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6(75).
[3]王素娟.习作教学 从“真”处开始修炼:小学生“绿色作文”教学模式初探[J].山西青年,2017(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