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8-01-04许丽敏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思考初中心理健康

许丽敏

摘 要:对于学生而言,初中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青春生长期,初中生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初中生处于青春生长期,心理健康问题也在这一阶段出现最频繁,这一现象使得教育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下文对目前我国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建议。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负担过重)

就中国传统而言,中国大多数的家长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就使得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高期许孩子,使得最终的期望变成失望。这一现象,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挫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的自信心,同时还会减弱他的上进心,严重阻碍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在孩子考试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焦虑现象,家长这时候却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使孩子在考试过程中就显得更加焦躁不安,更为严重的情况便是,孩子开始反感家长、反感学习。

2.家庭原因(父母的教育)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和老师的教育有联系,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还是父母的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社会”,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气氛过于压抑、紧张,父母之间矛盾多,相互埋怨、不信任;抑或是对子女过于严厉、溺爱等,都会让孩子产生“抑郁”“暴力”“专制”等现象。孩子的生活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没有按照家长的思维前进,这就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更深,自然逆反、冲动、暴躁、无独立性等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

3.社会因素(人际交往)

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个“社会”,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就分为了三种,其一,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其二,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三,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上述文章中已经简要叙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事宜。该段就主要针对第一和第二种关系进行叙述。与老师的关系,其实和家长一样,有句俗话叫“老师是孩子的第二个妈妈”,这样的称呼也就意味着,老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信任,给予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同时老师的认识偏差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压抑的不良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孤僻、蛮横不讲理。第二,初中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他们对友谊的重视是不容忽视的,集体的归属感能让他们和睦相处。但如果同学排斥,相处不融洽,这样的现象一旦出现,会导致初中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其孤僻,不敢与他们交往相处。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众所周知,初中生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从少年向青少年的过渡期,因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进行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对个别学生给予更多关注,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开展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身心的和谐发展。在进行该项工作的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分级实施,重点分析,无论是在学科、活动、德育等方面,都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心理素质更好地发展。

2.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学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帮助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发展,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学的原则,遵循心理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样性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促使他们乐观、积极向上。

3.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给予高度重视

家人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例如,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开展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指导以此帮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为学生构建更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4.重视情感教育,以保证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教育,要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不断努力以达到实现奋斗目标的目的。例如,学生积极上进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生活中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以此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初中生心理教育,保证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必须持之以恒地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进而促使我国教育事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襄渝、江易华.青少年性心理困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3]倪嘉波、张丽霞.青春期性心理的主要表现及教育[J].健康心理學杂志,2001(2).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考初中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