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良性互动、内容丰富的师生关系
2018-01-04张志明
张志明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绝大多数学校、班主任、教师的工作重点,甚至发展到重智轻德,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关注教学型的班主任更是將时间全部用于教学,课堂中的一切由教师作决定,学生没有自由,只是听从教师的命令,教师完全控制学生的行为。这样常常引起学生高焦虑。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教师在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当班集体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专制型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把“金”钥匙,而建立融洽、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情感交流。学生视班主任为伙伴、知心朋友,班主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也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尊重、理解的情感,从而增加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同时,通过相互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统一认识,可以及时转变学生思想中的错误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政治观和学习观等,引导他们在转变观念、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同时,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到专业课学习以及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来。
班级就像一台大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导演,班主任既要做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学生进步的引导者,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班主任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交往者、合作者角色,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激活思想教育工作,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班主任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人与事相结合的原则,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它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地方,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忌。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反思现行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人们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育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必须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
在过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被人戏称为“猫鼠”关系或“警察与小偷”关系,因为班主任成天说不许做这样,不许做那样,而学生又偏偏不时地做了,怎么办,毫无疑问,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肯定要认真处理。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事论事”来说明处理问题应当开明、公正,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就人论事”,了解“事”背后的真相,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哪怕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要因人而异,而不应该一视同仁,因为一视同仁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看似公平,却漠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毫无疑问,班主任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旦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生存环境也有所不同,发生错误行为的原因也不同,所以处理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对象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切忌“一刀切”。区别对待,恰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学生犯错,往往有不同的原因,把为什么弄清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当学生违反了校纪班规时,我们总是不由分说地严厉批评他们。其实,有时是我们错了。“迟到”是很多班主任都为之头疼的一件事,我校的一位老班主任曾经说过她的班级允许学生迟到,她教育学生,宁愿迟到,也不要跑步过马路,话语间充满了关爱。理解与关爱,正是学生所需要的,需求的满足是积极性的源泉,这比一份检讨或字的说明书更有用。
按需施教,班主任的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育需宽容,但不是无原则的放弃。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学生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对于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要加以引导,而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要求,要及时地予以纠正。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