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探索情境 激发学习活力
2018-01-04张俊杰
张俊杰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拓展探究,进行“相关链接”,能优化学习效果。适当的拓展延伸,是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深化,它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拓展延伸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彰显“用教材教”的理念。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拓展探究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拓展探究;文本;内涵;手法
一、拓展探究要紧扣文本,进行人文挖掘,升华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注重词、句的解释和翻译,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力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统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给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劝学赠序。作者通过自述少年時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来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为学,以期有成。宋濂成功的获得无不孕育着一个“勤”字。因此,教学时,我同学生一道疏通文意,品味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后,因势利导,围绕“勤学”做两个方面的拓展延伸。
一是精选古人勤学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例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韦编三绝”“手不释卷”“负薪挂角”等,课上学生对古人勤学的故事稍作诠释。二是精挑与勤学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课上小组汇报,诸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等。
以古人勤学的故事和勤学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作为拓展探究的材料,就紧紧扣住了文本,而且是在文本基础上的拓展与迁移,能勉励学生传承和弘扬古人勤学的精神。这样的拓展探究,既深化了文本教学,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拓展探究要紧扣内涵,开展主题阅读,强化理解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因此,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先是引导学生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体会作者一乐一忧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然后围绕情景交融的主题,设计拓展探究,阅读欣赏迟子建的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
出示问题:(1)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有什么原因让她情感发生变化呢?
迟子建经历人生剧痛,最爱的人因车祸突然离世,使她陷入巨大悲痛中不能自拔。所幸的是,经历过生活的变故和情感的创痛之后,迟子建愈加成熟了,对人生的感悟也愈加通达。学生能结合作者经历,体会景物描写抒发的感情。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由课内到课外,由古到今,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拓展探究要紧扣手法,引导写作训练,内化提升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我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拓展探究设计了写作训练。就云南歌会的三幅画面的赏析,让学生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2)人物刻画的方法:可以正面描写(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3)场面描写: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要写出气氛;场面描写可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明确方法后,幻灯出示“牛刀小试”四幅画面,第一幅:云南省哈尼族的两位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第二幅:通化县广场,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人们在翩翩起舞。第三、四幅: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弟子规》千人撕纸大会,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运用本节课所学习到的描写方法进行练笔。
拓展探究写作训练,使读写结合,与课文学习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写作,妙笔生花,学生习作能恰当运用课文中的写法,学习效果显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拓展的契机,巧妙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紧扣课标、贴近教材、联系现实,才能让拓展探究真正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琳娜.关于合作学习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邱微,张捷.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郑林.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历史教学,2006(7).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