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课,这样上更有效

2018-01-04沈从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当堂作文课作文

沈从国

“传统”的初中作文课一般分为“指导课”和“讲评课”。所谓“指导课”,一般就是教师先讲明作文要求,再以范文引路,然后学生写作。所谓“讲评课”,一般就是教师挑出优秀作文,全班展示,再分析点评。在“讲评课”中,优秀作文起的其实也是范文引路的作用,只不过是在大部分同学初作完成以后再来引领。

亚里士多德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模仿说”,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模仿。很显然,“传统”的作文课是存在大量的模仿式学习的。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同龄人,这是因为同龄人最容易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其榜样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模仿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文章的言辞、结构、写作技术、主旨表达等。

在“传统”作文课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挑出优秀作品”,并“分析点评其优秀之处”,也就是发挥着明确方向、防止偏差的功能。至于教师在写作前讲的“作文要求”,从实际写作结果来看,多数学生并未遵循。这是因为“教师要求”是外在的机械的条件,学生对其未经内化,无法完成自身知识体系建构,写作中便无法内部观照,因此基本上无法达成“要求”。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即使是教师自己,也无法按照自己所提的“要求”进行“下水文”的写作——因为许多教师只是照搬了某种文体的“一般性要求”,并没有考虑其现实可行性。

很多年来,大部分语文老师都顺理成章地按照上述模式进行作文教学,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实际上,这种作文课大大限制了语文教师的功能发挥。试想,如果我们现在把教师从教室抽掉,代之以写作指导视频(甚至就是简单的PPT自动播放),然后学生自由写作,写好的文章通过网络传输给老师,老师挑出“优秀作文”,写上具体的评语再传回教室,学生之间也能完成模仿式学习,并且学习效率未必就比教师在场要差。因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不是教师,而是同龄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并未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写作时只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范文”的影响而已。在这样的作文课堂中,教师在场和不在场事实上区别不大。

而实际上,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采用教师远程教学的形式,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硬件配备是否跟得上,而在于施教者与学习者之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教师在教室里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他(她)能从情感态度上、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字材料的感性认识等方面,通过具体生动的话语系统、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他(她)的自身辐射力(也就是“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师生间的综合性互动形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不仅有技术示范,还有情感渗透、价值观引领甚而至于人格养成等。遗憾的是,很多语文老师虽然身处教学现场,但并未起到上述作用。

按照新课程改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传统”作文课堂的“教师主导”功能只是体现在组织、管理课堂并明确学习方向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更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生成,形成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螺旋式课堂学习体系。学生的“主体”功能也只是体现在被动的接受、机械的模仿上,其内在的对言语形式的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激活,培养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

为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在课改理念指引下,我们对课改作文课型进行了全面探索。课改作文课堂首先必须是综合实践型课堂。按照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综合性就要求学习方式最好是听、说、读、写相结合,实践性就要求课堂内外都应该能学习,而且是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观。另外根据国外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知道,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看的30%,视听结合理解的50%,与人探讨的70%,亲身体验的80%,給别人讲授后的90%。这种统计的结果提醒语文老师,必须要摒弃“传统”作文课堂那种主要是读、听、看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视听、探讨、体验、讲授相结合的综合实践型课堂。其内在的机理是,人类天生对活动型的学习方式感兴趣。比如在所有的学科中,体育课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音乐课。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两种课上,身体的运动机能、发声机能能够得到训练。作文课如果能满足学生对活动型学习方式的内在需求,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体验中获得深刻的印象,形成长时记忆,促成学科素养提升。

课改作文课堂还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在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之后,一节语文课不管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是否具有“语文味”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课改作文课堂要体现“语文味”,就势必对语文老师的学科素养提出较高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和专精的学科教学知识,才能由浅入深、步步引导,把学生从不知引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浅到知之较深。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归纳、总结、提炼一般性的文章写作的特质,使课改作文教学始终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第三,课改作文课堂必须是当堂学习、当堂运用、当堂掌握、当堂提升的课堂。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保证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保证课改作文课堂的教学高效和优效。这就对课改作文课堂的时间安排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一般来说,两节作文课,第一节设计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满兴趣地体验,并由教师进行活动认知归纳,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第二节课,学生根据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按照要求当堂写作。如果是片段训练,还要留出展示、点评和提升的时间。

按照上述课改作文课堂设计理念的指导,我们将按初中语文要求的作文文体类型分类,或者按初中作文需要的能力类型分类,进行或片段式训练或篇章式指导的作文课型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堂作文课作文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不怕死的留下
小学高年级数学当堂练习设计有效性例谈
马老师上作文课
“当堂检测”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