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戏

2018-01-04吴萍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老旦武生青衣

吴萍

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

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瑤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

(节选自梁实秋《听戏》,有删改)

难点

这是一则文化类素材,若能将它巧妙地运用到中考作文中定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但是如何把与我们生活较远、平常很少关注的“戏曲”文化写出彩呢?这是运用该素材时的难点。

陪伴

张伯伯是一个空巢老人。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孤灯下,老人守着一张桌子,一个破旧的电视……但实际上,画面是这样的——

张伯伯正靠在小区花园的木椅上,闭着眼睛,跷着二郎腿,安逸地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二三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伴随着收音机里的唱段,他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有时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下午4点左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回家了,张伯伯便迎来了他一天最繁忙的时候。“小时候我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瑁如……”他像说书一样滔滔不绝,这些三四岁的孩子当然听不懂,只是眨巴着眼睛任他说。有时候他也会开口唱几句,“西子湖依旧是当时一样,看断桥桥未断、却寸断了柔肠……”,孩子们便笑着咿咿呀呀地学唱着。

(2016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陪伴)

关键点

借素材丰富了老人听戏、唱戏的画面,避免了因为对戏剧不了解而笔下无物的尴尬。

难点突破1

加入唱词,化解不懂戏曲的尴尬

我们班的故事

“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赵老师正在优雅地讲着戏曲文化,同学们可一点都不省心。“老师,我们现在只听中国风。”焦小波张嘴就喊。赵老师瞄了他一眼,笑了笑,说:“那你来一曲中国风。”全班顿时鼓起掌来。“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隔壁小姐还在花中央……”那焦小波也不害羞,站起来就唱。“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铁砚磨穿才高难遂男儿愿……”赵老师也不甘示弱,微微地摇晃起脑袋,手轻轻地在空中敲着板眼,唱起了越剧《西厢记》的唱段,不时辅以动作,赢得了全班喝彩。这一场较量真是精彩。

(201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作文题:我们班的故事)

关键点

写作时,将素材用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将“中国风”和“戏曲”进行对比,展示出不同的文化魅力。

难点突破2

描写班级故事,转换写作重点

猜你喜欢

老旦武生青衣
青衣覆雪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武生跨书
青衣
京韵
刀马旦
刀马旦
钉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