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翻转课堂建设之我见
2018-01-04刘峰
刘峰
摘 要:翻转课堂是当下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议话题,正在被普遍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对翻转课堂的概念、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建设的具体策略,希望能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教版;翻转课堂
新课改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的课题。翻转课堂的出现,为突破当前教学僵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已经引起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那么,翻转课堂究竟是什么意思?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翻转课堂具有什么意义?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将翻转课堂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之中呢?接下来,本文就针对相关问题一一进行分析。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的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三位教授MaureenLage、G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提出,指的是学生在家通过观看视频初步完成知识认知,再通过正式课堂答疑完成整体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得以迅猛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翻转课堂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对于凸显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翻转课堂模式之下,语文知识传授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互联网平台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推动了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其次,翻转课堂具有显著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给了学生焕然一新之感,改变了传统以“粉笔+黑板”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影音资料、图文资料,在丰富的视听盛宴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
三、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文言文教学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创建学习视频,呈现学习内容
创建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步,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视频应该让人一目了然地呈现学习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指明方向。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学习视频时间尽量控制在12分钟之内,太长或太短都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第二,除了学习内容之外,视频中避免出现其他内容,例如教师、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摆设等,都有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教学之前,我制作了一段8分钟学习视频,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内,请学生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视频内容包括作品和作者背景资料介绍、课文范读、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用法。观看视频之后,学生需要自主完成课文翻译任务。这为学生初步了解《桃花源记》奠定了良好基础,绝大多数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翻译作业。
(二)了解学习困难,给予有效辅导
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以及同伴的帮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总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最终的意义建构效果。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了重构,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是“信息接收”,而“信息的吸收和内化”则要通过课堂互动来完成,仅靠学生个人之力所取得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学生观看《桃花源记》学习视频之后,我请他们在群聊里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任意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論。从学生在微信群内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对于桃花源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心存疑虑,有人认为桃花源真实存在,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虚构的。我将这个问题作为正式教学时的重点内容,并请学生在网上检索“乌托邦”这个关键词,再结合学习视频之中介绍的写作背景分析桃花源是否存在。在学生搜集了大量背景资料的前提之下,我在课上针对本文的写作意图进行了重点分析,最终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作者塑造桃花源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三)及时进行检测,反思教学安排
学生完成认知活动之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测,通过几个简短的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顺利完成了意义建构。如果发现学生的回答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安排,思考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下一步教学活动可以怎样优化。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对本文中提及的几个常见文言虚词进行检查,发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之中进一步强化。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尽管这种教学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具体推行过程中还有很多新问题值得拿出来细细探究。文中的观点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研实践中继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德兴.关于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5.
[2]常铮.初中语文翻转课堂之初探[J].新丝路,2016.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