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创新
2018-01-04张燕
张燕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真正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原则的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真实可用的信息技术为宗旨,为学生提供在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生存能力。具体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互联网、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常用软件应用之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用Office系列软件的能力,掌握该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
PowerPoint是Office系列软件中三大核心软件之一,中文称为“演示文稿”,俗称“幻灯片”,我们的课程中教授学生用它把文字、图片、声音集成为多媒体作品,利用教学形式上的创新使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的同时,获得了真实可用的多媒体制作能力。以下就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理论教学、教师演示、学生制作并发布作品三个阶段介绍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一、通过开放性的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因为处于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起步阶段,所以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理论教学继承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生硬而又枯燥,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理论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就需要充分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创新,我们通过开放性的理论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如我们在“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一课的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查找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相关资料,并利用之前学过的Word软件整理成文档,以供课堂讨论使用。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直接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出来的文档一起讨论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学生们首先列举出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又列举出了互联网媒体以及自媒体等新兴媒体;最后我引导学生得出了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的简称,多媒体技术就是将多种媒体利用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进而为人类服务的技术。学生们通过这次开放性的学习,对多媒体以及多媒体技术产生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在教师演示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师演示环节必须要教师亲手操作才能取得实效,目前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完全用播放视频课件的形式替代了教师操作的过程,这种方法极不可取。首先,教师当堂操作演示可以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软件的操作,使更多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次,教师亲自演示的环节可以使用控屏软件时时直播到学生的PC机上,使学生能够更加仔细地观看每一个操作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如我们在Word与PowerPoint转换的演示中,有学生提出只要把Word文档的扩展名由“.doc”直接改为“.ppt”即可完成转换,我觉得他这个想法很有创意,所以我就根据他的设想进行了一次实验,将需要转换的Word文档扩展名改为“.ppt”,虽然文件图标确实变成了PowerPoint的样子,但是打开时却出现了报错。我根据这个实验为学生详细介绍了文件与扩展名的关系,并说明txt文本是可以利用他这种方法转换成Word文档的。
三、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题材制作为多媒体作品
在传统的多媒体上机练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好了相应的素材,规定了练习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只是模仿教师演示操作了一遍软件,对于发展软件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作用不大。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题材制作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思维发展与更大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更加实用的软件应用能力。
例如,当今的初中学生普遍都喜欢玩游戏,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并没有盲目反对,而是要求学生多去观察游戏中的多媒体技术,借鉴其中的经验促进自身学习。在学生亲手制作多媒體幻灯片的过程中,我就让这些喜欢玩游戏的学生从互联上搜集他们喜爱的游戏素材,将这些素材制作成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对于这项要求非常满意,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游戏图片、游戏音频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我帮助他们继续完善了他们的作品,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互联网上,让他们获得在网络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制作过程之后,不仅获得了PowerPoint软件应用能力的发展,还带动了通过网络进行素材搜集、作品发布能力的全面发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更加凸显了课程的实用性,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信息化时代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对于这样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课程十分乐于接受,他们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获得了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我们在今后还将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进行教学创新,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邓天能.利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分析研究[J].教育,2016,40(6):54.
[2]周学忠.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5(10):244.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