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学科整合
2018-01-04李呈军
李呈军
摘 要:从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问题着手展开探究,从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两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融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
1.通过信息技术引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育者重视“任务型教学”,令受教育者在真切的情境内有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开始之前,呈现出与课程有关的背景及设立真实的情境,可以促进新课程的引入。在新课标的贯彻下,各类新课本设计的章节内容大都围绕某个特定的完善的主题展开延伸,把有关内容嵌入,所以教育者在对情境的设立时能够运用多媒体围绕相关主题。
例如:在引入“Would you like to see a movie?”的这个主题时,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给受教育者放映一部分电影剪辑,让他们领会此模块要学习与电影有关问题和有关电影的程序等知识,接着导入、向受教育者提出问题:“What are these?”回答:“They are movies.”接着讲授新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设立真实情境
在课堂上讲授单元课题相关课文的时候,教育者通常会设立一些虚拟活动,有角色饰演、情境对话、短剧演绎……使用信息技术多方面地展现和烘托活动情境能够令受教育者更真实地投入到虚拟的学习活动里,更快融入教育者设置的任务当中。
例如:讲授“Invitation”,教育者布置了一项任务:你的朋友要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舞会,你要用英语回复,那么你要怎样接受或者婉拒呢?学校要你邀请你的英语课老师参与中秋晚会,教师会怎样给你答复呢?这里是一个虚拟任务,教育者可运用多媒体营建出一个欢快温暖的晚会气氛,为受教育者的交流创设一个符合主题的情境,与此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之前布置的任务要求以及对话注意点给予受教育者提示。
3.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
在初中英语的讲授中,不论是音标、句式等内容都有重难点,可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剖析要点并辅助重难点的讲解。教育者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展现方式对所教的重点深化,可以调动受教育者的多种感官,施展他们的才能,加强领会。而难点,如果不可以得到恰当处理,同样会对受教育者的继续研习造成影响。
例如:受教育者经常不能够理解透彻新教材里每单元的“Just for fun”模块的国外幽默方式,不知道“fun”在哪里。这个时候教育者可通过媒体展现这些俚语及看上去不易懂的谚语解释来帮助受教育者领会。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
1.信息技术在词汇讲授上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指明受教育者掌握的英语单词量由之前的八百个拓展至一千五百个左右,差不多是之前的两倍。这给教育者增加了很多压力。在之前的讲授中,大部分是教育者领着受教育者读,根据时间是否充足决定是否让他们在课上记忆。然而在单词量加大的情形下,教育者領读受教育者跟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新课标要求。受教育者呈现出对长难单词掌握不够的现象,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事实上,教育者在讲授单词时可充分借助多媒体,使受教育者把新旧单词相连,迁移记忆,如一起展现“pen—pencil—pencil box;day—yesterday—Monday”展开对比记忆。
2.信息技术在语音讲授上的融合
不管是使受教育者养成语感还是标准的发音习性,在讲授英语语音时都要重视“音标”。然而通常受教育者在学习音标时都是枯燥提不起兴趣的。
例如:在讲授[p]与[b]的发音就有小振动和声带振动的差异,以前为了讲授其不同,教育者经常令受教育者触摸声带感受发音。其实,教育者能够导入更加有意义的学习方法,用Flash、图片将喉咙、口腔、鼻腔构造和发音时的声带振动经过具体的呈现,进行多次有声播放,让受教育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并掌握。
3.信息技术在语法讲授上的融合
新课标下的课本语法讲解呈现了系统和受教育者对语法记忆不深刻的现象。因为章节中取消了集中教授语法的板块,重点的语法知识仅通过各种不同的语句粗略呈现,受教育者很难理解。
例如:某模块语法重点讲了“形容词比较级”,而课本中只有少量的相似例句,对法规并没有细致的讲解。又如:在另一板块里出现了“名词复数”,却对“名词变复数”的规则没有侧重。而多媒体对于展现系统、具体的法规是很有成效的。教育者不单能够迅速展现要讲授的法规,还能够随时切换各种内容,不用为了省时在黑板上粗略示范,导致受教育者跟不上笔记。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说明语法教授全部依靠多媒体,针对不易领会的语法必须结合板书,分步骤对受教育者引导分析,帮助他们透彻地掌握。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英语学科的辅助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入过程,把英语学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并与之深度融合,经过众多教育者的不断钻研和努力,一定会获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陈静.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问题的浅探[J].大众文艺,2010(11):22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