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学数学的一种好方法
2018-01-04张同刚
张同刚
摘 要:在学习数学的诸多方法中,动手操作是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认知方法。通过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动手实践活动,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实践
本文通过数学课堂的课前、课中与课后实践活动的组织,对动手操作这种数学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课前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不仅是有用的,还是有趣的,但为什么很多中学生却很“怕”数学?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数学的单调、深奥,没有挖掘出它有趣和实用的部分。因此,教师结合课文知识给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新颖的课前动手实践活动,既能帮助中学生提前进入一种学数学的状态,也能够让他们在体验到数学之快乐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在让学生认识“丰富的图形世界”时,课上需要用一个正方体的数学模型,教师就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在课前用纸盒等材料制作出正方体,要求这个正方体能够折叠或者是展开,并且在折叠或者展开的过程中,正方体六面整体性不被破坏。这个别致的课前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大力配合,他们十分有兴致且踊跃地亲自动手做出各种各样的正方体,在课堂上争相展示。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时,也为接下来的几何体“三维视图”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样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时候,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数学模型制作的课前实践活动,并提出所做模型应具有几个特点:用长短相同的木条作为模型的四个边,其中一组对边的两根木条做成镂空的,四边形四端需要用带垫片的螺丝进行固定;四边形边长与内角均可进行调整,从而变化出梯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等不同的四边形。在这个數学模型的制作与操作中,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四边形的性质变化与联系,体验到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关于“稳定性”的差别。而这个模型制作好之后,可以用于本课中的所有实践学习之中,一些问题的难点被轻易化解。
二、课中动手操作,强化操作能力
要抓住一切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的机会,将教师指导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如,在教学生认识无理数时,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把剪刀、一张纸,让他们先剪出边长是1的正方形纸片两个,再把两个正方形纸片用拼或者是剪等各种方法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让学生们思考:“大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面积呢?”再继续剪出边长是2的正方形,再拼出大的正方形,继续猜想新的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在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他们会发现可能这个用来表示正方形边长的数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数,这时老师再引出“无理数”概念,数与形就融合在了一起。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纸片任意剪出一个三角形,再将三个内角剪下来顶点拼于一点,这时候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三个内角居然形成了一个180°角,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可以提醒学生们通过量角器测量,证明结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眼、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等于给学生们打开了一个角度更宽、层次更多的数学世界。
三、课后动手操作,开发创造潜能
不要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终止在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数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正用途,这对改变他们的数学仅仅是应付考试的这种观念是很有帮助的,而丰富的动手实践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之后,课后带学生到学校操场,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将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学生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无非是爬上去测量、用长竿等“笨办法”,而当老师将一把长一米的尺子竖在旗杆的旁边时,指着阳光下的木尺与旗杆问:“木尺、旗杆与影子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时有的学生已经醒悟过来,想到了用刚刚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方法,通过测量与估算可以得出旗杆的高度。几乎每一章节的数学知识,都在现实生活中被应用着、实践着,数学改变着生活,生活同样改变着数学,只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验证中感受到这一切,才会激发他们运用数学创造未来的欲望与信心。
抽象数学是在动手实践中被具化成模型而被学生理解,书面知识是在动手应用中变成了实用工具而被学生喜爱,动手操作不但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样也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开阔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多彩空间。相信中学生会在每一次的动手操作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哪怕是失败也会成为最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明慧.初中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认知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182.
[2]李松年.重视动手操作 提升教育质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策略[J].甘肃科技,2010,26(14):19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