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04拓晓芳
拓晓芳
摘 要:所谓的“五环节”教学法包括“介绍作家作品、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精度分析、拓展延伸”这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也是文本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模式,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这五个环节都成为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的模块,学生对这几个模块非常清楚,都能知道老师下节课要讲什么内容。事实上,这样的现状已经让“五环节”教学法“失真”了,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也为了充分发挥五环节教学法的价值,更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通过将该方法与课改理念的有机整合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五环节;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意识就成为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做好“五环节教学法”的研究工作。本文以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对如何实施“五环节”教学法进行研讨,以期能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搜集作家作品
了解作家作品、文本背景等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也是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思想的前提。但是,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这一环节都是教师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去搜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只会选择死记硬背。所以,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之前,我组织学生自主对“鲁迅”“社会背景”等资料进行搜集并整理。比如: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成就、简介等等。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强化对鲁迅的认识,也能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中明确文章的背景,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将这一环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重点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学生能否顺利进行阅读、能否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这也是每篇文本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所以,在预习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对“背景”资料进行搜集之外,还要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字词进行整理和尝试学习,以为课上学习打基础。因此,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课下整理和学习的字词包括:
絮说(xù) 灸疮疤(jiǔ chuāng bā) 孤孀(shuāng)
震悚(sǒng) 惧惮(dàn) 惶急(huáng) 诘(jié)問
……
引导学生课下对这些字词的语音、语意进行查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本整体感知
文本整体感知是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的感受和体会,是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基础。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因为无目的的阅读而“盲目阅读”,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文本之前,我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问题,即:
(1)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本中围绕“阿长”一共写了几件事情?
(3)文本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在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中对文章内容、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基本阅读素养的形成。
四、精读分析
一般我们将“精读分析”看作阅读教学的中心,也是重点部分,更是培养学生文本鉴赏能力、锻炼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语文教师要做好这一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发挥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使学生在精读分析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精读分析中,我与学生先共同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
(1)阿长为什么来问我《山海经》?我怎么想的?当阿长把《山海经》给我的时候,我又是怎么想的?
(2)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我”对这些规矩的态度怎么样?写这些“规矩”的目的是什么?
……
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文本拓展延伸
拓展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又组织学生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比如:《阿Q正传》《祝福》等文章,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感受鲁迅先生在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有效地将其与五环节教学法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在确保五环节教学法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永芹.初中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鲁娅.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