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2018-01-04孙干生
孙干生
摘 要:自从历史这门学科加入中考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对初中历史越来越重视。正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为主,一味地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大搞题海战术,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足,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思考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有效性
历史见证人类的发展与变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历史。只有充分尊重历史,才能展望未来,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而,学生的历史素养至关重要,既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有效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尽可能地优化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才能驱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历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历史课堂。如在初一第一节历史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的姓名史作为切入点,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姓和名,再谈其历史,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趁机引导学生要了解、认知自己的姓名史,它包含着父母深深的期望,也记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然后,再跟学生讲解什么是历史,对待历史我们应该持以什么态度。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写上自己的姓名史,教师统一收上来后应该一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青少年喜欢一切事物,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容易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引起情感共鸣,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学到“九一八”事件的教学内容时,一开始可以播放革命歌曲《松花江上》,营造抗争时期的氛围,在日军铁蹄的践踏下,人们面临妻离子散、日军烧杀奸淫的凄惨境遇,整个社会生灵涂炭,内心无比悲愤。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领悟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便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痛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合理、生动、有效的。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學生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以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其质疑精神。可以说,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倘若学生墨守成规,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便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因此,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到“戊戌变法”时,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重要知识点。如果只是从常规的角度提问“为什么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那么学生便会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思考的兴趣。倘若这样提问“如果袁世凯不背叛、出卖维新派的话,那么戊戌变法便不会失败,你们认同这种说法吗”,便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导他们积极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观点,实现教学目标。
四、共同合作探究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方式,而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某一历史事件。不断鼓励和修补,引导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较为全面、有条理的答案,从而实现螺旋式的能力上升。通过主动参与和实践教学的双边互动,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辨析历史问题,以培养其积极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其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只有以学生为本,因学生而异、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历史学习中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华忠.浅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4).
[2]伍晓东.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2(8).
[3]贾建立.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J].科技视界,2014(2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