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18-01-04吴碧云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开发与应用校本课程

摘 要:为了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多样化发展,我国的教育单位加强了对自然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校本课程的完善,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学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三级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了课程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目前,许多学校都依据当地的特色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研发,从而促进课程教学特色的突出。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希望由此为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目前,我国的教育单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自然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促进教学课程体系的丰富完善,在增长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其对自然关注度的提升。目前,我国的教育部门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并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并由此分析探讨校本课程对教育的影响,希望由此促进我国中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体系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学生课程学习效率、质量的提升,各中学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加强了对于校本课程的研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岭南地区的中学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岭南地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加强了对于《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关于该校本课程的内涵,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在进行该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人员加强了对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研究以及解读,并以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为基础,加强对于岭南地区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实现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对可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促进多元化课程评价的建立,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

在带动《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借助讲座、Moodle网络平台、菜鸟网站等渠道、平台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的户外鸟类识别活动中,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并加强了对于优质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促进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该课程教学活动在开展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校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通过问卷、访谈以及表现分析其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2.课程内容

在进行《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内容研发的过程中,教学人员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作业。

一是观鸟须知,即教师在进行野鸟观察活动起源、发展状况时,需要对观察活动的使用工具设备、活动守则进一步明确。二是观鸟基础知识,即进一步明确鸟的概念、分类,并引导学生了解鸟类对环境适应性、进化过程,并对开展户外观鸟活动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三是鸟类观察与识别,即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掌握野外观鸟的基本方法,并认识鸟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实现寻找、发现鸟类技巧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鸟的体型和飞行姿态辨识常见鸟种。四是识别岭南常见鸟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本地基本鸟种的认识,确保其能够借助工具书、图鉴对鸟种进行辨别。五是自然观察笔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鸟记录的制定,并将其上传至常见观鸟网络交流共享,绘制鸟点地图,能描述鸟儿特征。六是户外实践,一般而言,教师在理论课程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穿插三次短期(一至两天)的户外实践,主要实践地点为鸟种较多的公园或大学,从而引导学生对鸟类知识的了解。

二、《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条件

为了进一步促进《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相关学校在实际研发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等各项资源的合理化运用,促进课程研发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关于《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有内容如下。

1.高素质研究团队

为了进一步促进《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有关单位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打造,从而为课程资源的整合、编订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以本次课程研发为例,有关单位构建起了以吴碧云、陆穗军为核心的课程研发团队,从而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编订、研发质量、科学性的提升,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高质量教学团队

为了确保《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贯彻落实,各学校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活动。目前,该项课程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普遍拥有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一般而言,开设该校本课程的中学往往拥有较强的教学实力,且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过市、区级观鸟比赛的评委,故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鸟类的观察。

此外,教学人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实现了对校本教材、网络课程的研发,从而促进课程教学实用性、适用性的进一步增强。

三、《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事实上,《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教材编写、教材试用。在进行观鸟课程编写的过程中,教育人员需加强对学生意见的关注,并邀请专家进行意见的提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113号鸟舍、广雅中学观鸟社、四中观鸟社、棠德南小学观鸟社、华康小学观鸟社为试点学校,进行教材的使用,各校分别于每周活动课时间开展两节观鸟理论课的学习,每月按各校情况在市内常见鸟点开展1~2次的户外实践活动,并于学期末进行期末考核。

据悉,相关部门于2016年2月开始进行《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并进一步提出教材需要编写、试用、修正、咨询等过程。而在开展教材的修正作业时,作业人员需要依据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强了对于《岭南常见野鸟识别入门》的编制,并研制出相关的同时制工具书,关于本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汇总表

四、《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意义

目前,我国岭南地区的部分中学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关于该课程《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运用的意义,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方面,该类课程的研发、运用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对于新教学技术的尝试、运用,并实现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变革,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于《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于各类鸟类识别器材的运用,并借助野外观察、数据记录等工作的开展进行野鸟种类的辨识、分类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野外活动能力,確保其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课程知识的获取,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自主性的提升。

除此之外,《岭南鸟类识别》校本课程开发、运用,还为中小学生物、科学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确保生物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室,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以自然为师,促进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总而言之,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中学生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并促进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满足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各项教学效益的取得。

总之,为了提升我国教材体系的多样性,保障学生对于自然知识的掌握,我国中小学校需要立足校本资源开发,加强对于自然教育的普及。笔者认为,教学人员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特色自然教材的开发,从而确保学生对自然课程学习兴趣、主动性的提升,促进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必将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刚平,王策鸿.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75-76.

[2]苏敏娜.基于“观鸟护鸟活动”下中学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4-15.

[3]汪忠.“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解读: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生物学通报,2014(39):29-3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开发与应用校本课程
温度场模型在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微课在小学音乐中的开发与应用探究
食品工程专业实习多媒体辅助教材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