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立意
2018-01-04李喜梅
李喜梅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改的推行,各学科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内容跨度大,偏离现实生活,再加上教学方式较为刻板,学生往往难以充分理解知识点,缺乏学习动力。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情况呢?文章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立意着手,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立意的内涵及与教学的关系
1.教学立意的内涵具有多元性
总的来说,教学立意共有三种说法。其一,指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从本质上讲,教学立意是对历史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定,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从多元历史视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其二,指的是教师在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其三,聂幼犁教授提出“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这项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教学立意的内涵,表明教学立意可以是多维度、多层面的。
2.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是相互依存的,但又与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层面。而教学立意指的是以上内容的一种意义上的延伸,包括某种特定能力培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表现。
二、教学立意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立意是课堂的关键与核心,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据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认为一堂课程的评价标准是由教学立意的有无与高度来决定的。新课改背景下,确定教学立意已经成为必然。
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学仍旧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学生无法理解到其中的真正含义,再加上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这就需要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学”。信息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仅靠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非但起不到作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学立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定了教学立意,通过独特的历史观点与见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在教材观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改变“教教材”的教学模式,应当学会运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在现代思想观念的推动下,人们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如果只靠灌输教材,反而会固步自封。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确立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
三是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历史学习是立体的、有机的且统一的。当今时代,开展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记忆与能力目标,却忽略了历史学习的过程、方法与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情感态度。以“鸦片战争”这一章节为例,教学立意的选择需要格外注意,如果以“社会转型的阵痛”为教学立意,意在揭示侵略者所犯的错误,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此同时,还能引发学生对于民族腐败状况的反思,通过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心理。如果以“中国是受害者”为教学立意,将错误都归结到英国人身上,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性格。
三、结合例子讲述课堂设计中的教学立意
以“古代中国和西欧农业”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农业与西欧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要素,如主要劳动力、耕作工具的衍变以及影响生产力水平的因素等。笔者以“自给自足”为教学立意,引导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从中提炼出教学要点,学生从这些历史现象中梳理线索、分析问题,从而真正了解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菅佩芬.浅谈人文地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旬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