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借文本资源 夯实习作功底

2018-01-04尚卫民

求知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维也纳切入点课例

尚卫民

摘 要: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初学者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一、关注内容

关于读后感,我的理解:读后感,即“读”+“感”。“读”什么?(读的范围):教材;教师课外补充;报纸、杂志等时事类。“感”什么: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思想;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二、关注形式

对于读后感的练写我从五年级就开始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了一些困惑:①学生不会体现“读”;②写感时空发议论。

如何解决困惑,我教给学生一些具体做法。体现读的方法:①概括;②引述。关于引述,引多少也是要引起注意的。我认为,可以是一小段话,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或短语。需要强调的是杜绝为凑字数大段大段引述。

写“感”的策略: 联系实际描述;对比谈相同或不同;想象情境想开去……

三、关注练笔

有了具体做法,为夯实学生的习作功底,还需引领学生做大量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前面我已经在练笔数量安排中提到,每周两次小练笔——片段练习,一篇大作文——篇章练习。下面我想结合课例具体说明:

1.片段练习

方式:找有价值的感点,进行小的读写结合训练。

策略一:引述+联系实际+议论

课例说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引述1:第二自然段:“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一句。

联系实际1:查资料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18.21%。

议论1:惊讶、羡慕、羞愧……

引述2:第八自然段:“孔雀是……奇妙之极”一句。

联系实际2:孔雀被关在笼子里;捕鸟、打鸟、食鸟…… 现象。

议论2: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策略二:引述(概括)+对比

课例说明:《楼兰的忧郁》

引述1:第三自然段“挖甘草”一段。

对比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文中第六段有关“科学采伐”内容。

引述2:第四段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对比2:《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第四段森林作用大。

2.篇章练习

如果学生会抓小的感点了,篇章就不成问题。

形式一:首先找准文章中心切入点;其次把握住原文中心的基础上或联系实际,或对比,或想开去……(比较适合中心突出,容易从大的方面整体把握的文章)

課例1:《楼兰的忧郁》

切入点1:痛惜之情。为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策略1:对比。拿《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作对比,破坏和保护形成鲜明对比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写出看法,做出议论。

课例2:《一个人和一幅画》

切入点2:老人的执着。

策略2:想开去。如想到和老人一样有着执着精神的人,如海伦·凯勒、张海迪、感动中国人物“80后”最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30年如一日保护滇池的勇者张正祥,甚至可以想到像仙人掌一样有着执着精神的植物……

形式二:把原文中由多处感点生成的读后感片段进行串联,成篇。(夹叙夹议)

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个人一幅画》《楼兰的忧郁》把几个片段用自然的语言连贯起来,再加上简练的开头和结尾,从而成篇。

形式三:对于整本著作的读后感。(内容+感悟)

需要我们关注一下读后感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内容+感悟。

拿“综合学习三”中《骆驼祥子》的读后感来看,本文尽管写作形式简单,即“内容+感悟”,但内容概括部分有高度的浓缩性,这一点值得关注。

总之,教师在进行铺天盖地的大小练笔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手头最忠实的文本资源,利用好它们,让它们为丰厚学生的习作功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松祥.学科作文的教改价值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6).

[2]钟传祎.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4(3).

猜你喜欢

维也纳切入点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课例
绵绵春光 细碎花期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图说
柏林维也纳打嘴仗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