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治荒漠化,用青春力量托起绿色希望

2018-01-04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17年23期
关键词:防沙阿拉善荒漠化

张惠清

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的“地球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一批批勇立时代潮头的青年人必将是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对抗土地荒漠化进程中挥洒青春汗水,耕耘绿色希望

中国,是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一批批勇立时代潮头的青年人,必将是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担当着“环保斗士”的角色,在对抗土地荒漠化进程中不断挥洒青春汗水,耕耘绿色希望,为托起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拉开帷幕。大会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主要任务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公约新战略框架,确认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并筹集资金支持。来自196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人前来参加此次为期两周的会议,为防治荒漠化共商大计。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荒漠展望》报告,目前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地球40%以上的土地为旱地,世界人口的1/3居住在干旱地区。荒漠化,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地球村每一名村民的头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环境和社会难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崇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入现代社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更是成为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我们非常高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举行,这显示了中国以及中国政府的领导力。”此前,公约副执行秘书长普拉迪普·蒙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蒙加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他说,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法律和执行层面的成功经验,还显示了荒漠化是可治理、可扭转的,并且防沙治沙还可以带来许多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益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中国各地在荒漠化治理中积极行动,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既使得荒漠化严重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有效遏制住了生态恶化态势,涌现出许多像塞罕坝林场先进群体这样的动人事迹,同时也基于多年来在防沙治沙方面的不懈动力和创新实践,创造出了可供各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为世界范围内的荒漠化治理贡献出富有中国特色和典范意义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三十年前那会儿,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绝望。”蒙古族牧民陈宁布回忆说。

陈宁布所提的沙海就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受影响人口达几十万。

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齐沙漠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相比,5年间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9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114.7万亩。由于多年来治理成果突出,庫布齐沙漠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

研究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库布齐治沙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巧干。“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都是这场“沙漠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齐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荒漠变绿洲的库布齐只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一个缩影。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称赞道,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荒漠变绿洲,民间组织在行动

就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召开的同天清晨,“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发起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举办了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荒漠化防治新思路边会,将13年来的荒漠化防治经验,分享给世界。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5日,由中国近百名企业家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月亮湖畔发起成立。这期间,在包括刘晓光、王石、韩家寰、冯仑、任志强,钱晓华在内的6任会长的努力下,SEE在2008年底发起成立基金会,并在2014年获得公募资格。截至目前,直接资助了约200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工作,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及民间环保行业发展。

在边会上,阿拉善SEE理事总结了13年的实践,他认为“前几年走了很多弯路,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治沙和社区与老百姓的利益直接结合起来”。当时,阿拉善SEE实验了各种办法、各种形式,试图将荒漠化治理工作引入到社区中。比如对农民进行移民实现“人退沙退”,给农民家中安装太阳能,希望能减少对植物的砍伐,最终也没有产生太多的效果。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荒漠化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原巡视员陈建伟认为,荒漠化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而防治荒漠化,防和治要齐头并进。防要保护现有的荒漠生态系统,不让其退化。治就是治理那些退化的部分。同时,治理荒漠化还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所以,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重大。

骨感的现实让这条治沙之路充满坎坷。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阿拉善沙漠是阿拉善盟境内三大沙漠即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统称,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生态破坏,导致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肆虐,一些景观渐渐消逝、生物多样性锐减……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防治荒漠化,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出规律、探索模式,同时顺应自然。

实践出真知。阿拉善SEE探索出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荒漠化治理模式,具体落实为两个项目。一是种植梭梭进行荒漠化治理。农牧民在种植梭梭时,嫁接肉苁蓉,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直接利益。

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郗树森介绍:“当地人都知道,梭梭是烤羊肉最好的木材,烤出来的羊肉味道非常鲜美,所以常常被砍掉。如何让梭梭能活下去,不被砍掉,就是通过它来嫁接肉苁蓉,与老百姓的直接生活密切相关。”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有“沙漠人参”的美誉。一根新鲜的肉苁蓉能卖到百元,有的还能卖到上千元,它的种子都卖到两万元一公斤。阿拉善SEE最早的种植實验户胡开竟,2016年种植肉苁蓉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0万元。难怪当地牧民说:“先种3年梭梭,再种3年苁蓉,6年后就变成金子了。”

牧民通过种植肉苁蓉来获取经济效益并改善了家庭生活,更乐于种植更多的梭梭。同时,他们还主动保护梭梭,不让别人砍伐,这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最重要的是,梭梭让心系故乡的人从外地打工返乡,用自己的双手恢复并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一个项目是种植沙漠节水小米。阿拉善SEE在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大量种植玉米,玉米大多采用漫灌的方式,所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当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后,荒漠化就愈加严重。荒漠中一些根系较浅的植被,如果接触不到水,自然会干枯死亡。所以,让水资源得到节约利用,并让地下水水线回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地科学家的研究论证下,最终阿拉善SEE选择通过种植小米的方式来节约地下水,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即使在较少水源的滴灌下,也能让当地牧民获得高于种植玉米的收入。

经过测算,产出一斤小米大约能节约一立方水。2017年,已在当地种植了一万多亩节水小米,大概能节约地下水500多万立方水。长此以往,水资源基本得到平衡,水位不但不会再下降,而且还会慢慢回升。

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秘书处代表杨有林表示,有许多国家对阿拉善SEE防治荒漠化的做法很感兴趣,常向公约秘书处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学习和借鉴阿拉善SEE的做法。下一步,期待阿拉善SEE能将经验文字化、提炼化、经验化,走出国门,与更多国家一同防治土地荒漠化。

在荒漠化治理中,政府与民间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合作不可或缺。如今,许多像阿拉善SEE一样的民间组织在防治荒漠化的事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认为,中国治理荒漠化之所以实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紧紧依靠群众,动员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多年来,在中国防沙治沙事业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投身防沙治沙工作的优秀民间组织,涌现出一大批民间防沙治沙的突出典型,有力助推了中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也肯定了民间组织在防治荒漠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他表示:中国绿化基金会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自1985年建会以来,先后与日本小渊基金、日本世界沙漠绿化协会、奥伊斯嘉国际、韩国等多个国际机构在甘肃、内蒙、宁夏、新疆等地开展了一系列防治荒漠化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启动的西部绿化行动、绿色公民行动、百万森林、幸福家园暨网络植树生态扶贫等一系列重点品牌公益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搭建便捷、开放、透明的公众参与平台,有超过5000万人次的社会公众,以小额捐赠模式,参与支持中国的荒漠化治理行动,仅此项小额募款活动,捐赠善款超过5000万元,治理荒漠化面积超过8000公顷,受益家庭超过2.1万户,种植经济树木超过1.2亿株,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集聚青年力量,托起绿色希望

自2011年5月1日始,6年来,每年4月至11月,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廖理纯和他的伙伴每周都会带领一批批志愿者们从北京前往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或河北省张北县。在那里,廖理纯先后捐资建立了两个各为几千亩的绿化基地。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场场“绿化”心灵的旅程。

在廖理纯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之前,他可谓众人眼中的“商业奇才”:他曾是柳传志“门下三杰”之一,24岁就掌管联想广州分公司;28岁创办北京晨拓集团,现在该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全的计算机外围产品提供商之一;39岁企业已年销售额数亿。

究竟是什么让他告别都市的繁华,告别对财富的追逐,来到盐碱荒漠种树?

对于这个问题,廖理纯给出的答案至简却又无可辩驳:“生命的意义”。“我需要让生命精彩一点。”廖理纯解释说,“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心境都有所不同。二三十岁的时候,我觉得挣钱非常有成就感。但过了不惑之年,我已经找不到这种成就感了,生命有限,挣得差不多够花就行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植树造林。“如不重视环境保护,中国正面临土地沙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在滥砍滥伐之外,还有牲畜。有羊的地方就没有树,因为它会把小树吃掉。”于是,恶性链条产生了,“森林被破坏后会变成草原,草原过度放牧,沙地裸露,草原就变成沙地。沙地再被破坏,就变成流沙,变成沙漠。”

“种树,对抗荒漠化,可以让生命变得充实。这件事直到二十年、三十年后都会非常有意义,能够造福后代。”廖理纯坚定了信念。

6年来,廖理纯已经带领286批、约一万人次的志愿者团队奔赴基地,种下了一百多萬棵树。这一百多万棵树有杨树、榆树,也有油松、樟子松。

“我希望呼唤每个人心中的志愿精神与正能量。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与奔赴远方修复生态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巨大精神磁场。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存在于许多人的心中。志愿绿化,提供了一个共振的平台,使一种纯净的精神得到升华。”廖理纯说,全中国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全国人民每人每年只要种活一棵树,只要60年,荒漠化土地就会消失。

全球治沙领导者奖获得者、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上出生、长大,沙漠是他的爱和恨的结晶。说到这个中国第七大沙漠,王文彪言谈透出像蒙族人一样的豪爽和粗旷,眉宇间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神情:他和库布其沙漠战斗了几十年,手指甲上永恒的伤残显示他的青春岁月和重重艰苦。

亿利资源28年坚持、坚守、坚毅治沙扶贫事业,治理修复沙漠1.27万平方公里,创造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环境公益事业提供了样板。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赫塔尔曾表示:“库布其模式生动诠释了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战略,为世界更多沙漠变为绿洲带来了可能和希望”。

王文彪十分赞赏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其实一直在实践这一理念,并且开始雄心勃勃地想将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经验推广到国内外的所有沙漠地区。亿利资源正在将库布其治沙实践成果向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甘肃武威的民勤、古浪、凉州和新疆南疆的塔克拉克干沙漠以等地区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广。

怀着已经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如今,王文彪将自己清晰、有力的足迹印在一块块新的沙地上。从库布其到塔克拉玛干,从塔克拉玛干到腾格里,从腾格里再到下一个不毛沙地,从治沙狂人到扶贫先锋,王文彪治沙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梦想从未搁浅。

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发展沙漠绿洲经济、推进治沙创业扶贫,机遇前所未有、希望前所未有。到2020年,亿利资源将创造生态财富达10000亿元,再治理10000平方公里沙漠,治沙扶贫10万人以上的奋斗目标。亿利资源紧紧抓住国家“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的重大政策机遇,加快治沙扶贫进程,加快打造国际亿利。

在与荒漠化抗争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当仁不让地成为生力军,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国,广大青年以不同方式,为防沙治沙、绿色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是防治荒漠化事业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防治荒漠化离不开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这项宏伟事业才得以后继有人,并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状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学习掌握防治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成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更大、更强的依靠力量,共同托起绿色希望。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防沙阿拉善荒漠化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中国阿拉善玉·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阿拉善(三首)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