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民生

2018-01-04余玮

中华儿女 2017年23期
关键词:胡锦涛科学发展

余玮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是十八大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告别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

由3200多人组成的“科学发展”标语方阵正在走来,队伍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语格外醒目……

这是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中的一幕。这个方阵由各界群众组成,他们手持红色玫瑰和蓝色花球,整个队伍呈现出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景象。当“科学发展”标语方阵走在天安门城楼前时,天安门广场上的背景图案变换为“社会和谐”。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许多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摆在了党的面前。党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此时,参加国庆观礼的现场目击者与看电视直播的中国百姓都对“科学发展”可谓入脑入心,毕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标语主旨此时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

特大疫情的爆发与伟大理论的诞生

2002年12月5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始了十六大结束后的第一次考察,这被人们誉为“拉开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序幕”。

此时,海外有的媒体报道新当选的中共中央书记时用了“Who is Hu”(谁是胡)这样的标题。海外人士对新的中共领导人感到陌生不足为奇,即使普通中国民众虽然知道胡锦涛,但也不太清楚新的领导人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2003年春天,被人们称为“带口罩的春天”。這个春天,因为SARS(“非典”)的肆虐,整个中国遭受了一场特大疫情。

就在这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民众之中。2003年4月14日上午,广州商业街上突然有人大叫“胡锦涛总书记”,接着,人们发现,一个熟悉的形象就站在他们身边。许多人瞪大了眼睛:没错,就是胡锦涛!许多民众没有想到,共和国的领袖出现在非典疫情的重灾区。

次日,胡锦涛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是第一次通过总结抗非典经验阐述关于发展观问题的新思路。

最终,中国民众战胜了非典,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处理非典问题,而是由此引发诸多深层思考,举一反三,联系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痛定思痛、深入思考,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真切体验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得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正如胡锦涛所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讲话中第一次运用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表述。他说:“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并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先后到江西赣州、南昌等地,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就在这次考察中,胡锦涛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他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大命题,切实把第一要务抓紧、抓实、抓好。他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把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0月14日,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完整地表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如果说十六届三中全会是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的标志,那么十七大是科学发展观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明确阐述,也是对今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号召。

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中增写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表述,党章总纲和条文部分的其他修改,也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递进关系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承”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理论渊源上,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二是在理论基点上,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三是在理论品质上,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在理论主题上,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五是在理论目标上,都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勾画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的基本框架,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伟大理论的历史现实依据与全球视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探索,是围绕着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展开的。回顾共和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必须把走自己的路同走科学发展之路结合起来,走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

自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事业予以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而以胡锦涛同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表明:党始终以富国强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探寻中国强国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建立、建设、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产生了以不同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的发展观。所谓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主要涉及发展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发展的目的、方式途径及发展的成效評估等。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发展观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它来自于人类实践,又对实践发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发展?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虽然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争议,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也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中国,是邓小平首先在这种特有含义上把“发展”这一术语引用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来的,并根据中国国情作出了独特阐释。他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他强调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同时又称这条“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线为“中国的发展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及时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必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凝聚着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推进理论创新,进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胜利的政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同时,发展观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其视野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到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甚至也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年实现工业化以及今天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等问题,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早发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这导致全球能源、资源日趋紧张,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纷争不断增多。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及其教训,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放到世界大局中去考察。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努力对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作出科学的判断,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去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的是党在领导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以建设一个更适宜于后代子孙生存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从方法论的宽广视野审视,它是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科学的理念、精神、方法和手段,去对待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将遇到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超乎党已有的执政经验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惟有在科学发展上强调“落实”。

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重申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的重要论断,并把这一论断作为以人为本“根本含义”的一个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诸要素中最早提出的,也是其基本含义。胡锦涛在谈到“要深刻理解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时,明确阐述了这样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我们之所以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这是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2008年9月19日至23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精辟阐述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全面部署了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

200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到各自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胡锦涛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吴邦国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温家宝到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贾庆林到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李长春到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习近平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李克强到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贺国强到湖北省赤壁市,等等。在安塞县的几天里,胡锦涛认真听取县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的汇报,深入乡村和县直单位实地考察,还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就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國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进程最显著的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2010年10月举行十七届五中全会,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研究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这一战略思想继续发展完善。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告别以经济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它不仅清晰指明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走向,更主动回应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变化。

责任编辑 王碧清

猜你喜欢

胡锦涛科学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论胡锦涛的生态环境思想
科学拔牙
胡锦涛西装阅兵显深意
胡锦涛主席入选《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