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分床习惯养成的调查研究

2018-01-04王晓琪辛蕾

科技视界 2017年27期
关键词:策略

王晓琪 辛蕾

【摘 要】分床是孩子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也是需要家长把握的一次重要的教育机会。但是很多孩子在很晚的时期都不愿意或不能够养成分床睡的习惯。本文通过问卷法旨在了解当前家长与幼儿分床的现状,家长不能与幼儿成功分床睡的原因及训练幼儿分床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常见策略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幼儿分床睡的有效途径,为家长们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分床习惯;分床困难;策略

在西方的“与孩子尽早分床睡,可以更好促进儿童独立性、自主性、性别角色等方面的发展。”的思想观念,加之婴幼儿与父母同床睡发生的一系列危险的事件的影响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希望与孩子尽早分床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幼儿分床习惯的养成”不可能完全效仿西方,许多中国学者和家长也纷纷在参考西方观点的同时,立足本土,试图找出适合中国儿童的“分床睡”。

1 分床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以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幼儿家长问卷120份,其中小班40人,中班40人,大班40人。问卷结果显示:幼儿睡觉同床方式所占百分比多于分床方式。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幼儿与父母同床睡;其次,是独睡;所占比例最少的是:与家中其他亲人同房分床睡。而对于如今没有分床睡幼儿的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尝试过与幼儿分床睡,但没有成功,大多数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原因;一些家长认为是自己的原因。

1.1 孩子的原因

1.1.1 恐惧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是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是属于心理库的正常组成部分。孩子会怕黑,怕陌生人,怕做噩梦等,这些都会使孩子不敢分床睡。在调查中,大多数的家长表示遇到分床的困难是孩子怕黑。少数家长遇到的困难是:电子产品的影响。例如,孩子在观看电视时,电视出现的恐怖画面,使孩子在独自的时候产生恐惧心理,不能分床睡。

1.1.2 依恋心理

孩子从小在母亲的怀里长大,在每天的肌肤接触、爱抚中,孩子容易产生依恋心理。依恋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全的依恋心理;安全的依恋心理使孩子短时间内不愿与父母分床睡;另一种是不安全的依恋心理。不安全的依恋心理严重时会导致“分离性焦虑障碍”——即依恋对象离开时(哪怕孩子知道是短暂的分离),也常表现为烦躁、哭、叫喊,甚至威胁,分床行为更得不到实行。

1.2 家长的原因

1.2.1 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受委屈

孟郊《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许多家长表示担心孩子自己睡会蹬被子着凉、掉下床;担心孩子孤独、害怕,影响睡眠质量。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会感染孩子,致使孩子更无法独自睡觉。

1.2.2 生活条件的限制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但仍有许多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没有条件与孩子分床睡;另一方面,国家明确出台生育政策,父母们最多可以生两胎,但还有一些人罔顾国家政策,私自生育多胎,使得家庭负担加重,导致不能与其孩子分床。在调查中,多数父母和老人、孩子一起住;少数人和其他人(除老人、孩子)一起住。

2 幼儿分床效果及对策建议

为了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分床习惯,家长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一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效果,但是家长们还是需要掌握分床的有关策略,切忌强制分开。

2.1 父母提前灌输分床观念,把握分寸,循序渐进[1]

在分床睡之前,需要让孩子有一个思想准备,经常给孩子讲有关此类的童话故事和分床睡的好处,培养孩子分床睡的兴趣;在家长房间里准备两张床,在孩子睡着后再把他单独放到小床上,让他逐渐习惯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最后再分房分床。分床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

2.2 坚持原则,不要放弃

分床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次宝贵的经历,不少家长在孩子哭闹中放弃了与孩子分床,从而导致分床之路困难重重,而有些家长抓住机会,坚持原则,对于孩子的分床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掌握适当的分床方法,成功养成孩子分床睡的习惯。已经成功分床47.22%的家长表示分床行为坚持了一个月。13.89%的家长坚持1到3个月;还有8.33%坚持3个月以上才让孩子养成分床睡的习惯。

2.3 掌握方法,成功分床

数据分析:已经分床的家庭的家长大多数采用耐心讲解,让孩子明白的方式。其次是:无方式,孩子要求独睡,少数采用奖励手段和其他方式,没有家长采用与孩子强制分开的方式。而效果则是:大多数家长选择很好和还可以,少数选择一般。

2.3.1 耐心讲解,使其明白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断地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思维的发展也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幼儿可以理解家长的意思,把分床的的事情耐心讲解给幼儿听,让其分床。

2.3.2 榜样的作用

在孩子的幼儿期,孩子的社会性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幼儿社会交往活动日益复杂,孩子还有极强的模仿性,这时候给孩子找一个分床的孩子做榜样,让其分床。

2.3.3 奖励的手段

孩子喜欢奖励,奖励实际是一种强化。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对于良好的分床行为要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以达到强化的目的。在分床每个时期(初期,中期和后期)都可以用“奖励”来强化,但这种奖励需要在孩子完成后奖励,不能在分床前承诺给孩子什么奖励,不要让孩子为了奖励而分床,而是對孩子分床的一种肯定和激励。

2.3.4 为孩子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儿童房”

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布置好“儿童房”,首先,需要考虑安全因素;其次,房间的色彩要恰当;再次,房间及家具要有趣味性;最后,要考虑到房间的采光和照明。[2]在以上四条原则上,布置儿童房时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例如,孩子喜欢大海,可以以海为主题布置房间。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房间的布置,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引起孩子分床的兴趣。

2.4 因事而异,灵活把握

当遇到特殊情况,如孩子生病或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和孩子可以暂时同住,满足孩子的依恋心理和家长照顾孩子的双重需要。

心理学家荀炎曾说过:“我认为孩子在2岁以前与父母同床是没有问题的,之后最好是同房不同床,但最后分床是必须的,5岁时要渐进式地与父母分开睡,最晚7岁完成这个过程。”[3]现代大多家长在与孩子分床睡的时间确定上倾向于5岁前后,对于分床方法,他们大多选择比较温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并带来了不错的效果,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分床培养分床方法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有一些反对幼儿期分床声音,由于幼儿期孩子精神发育不健全,生活条件、现代设备的影响,一些父母不同意幼儿时期与孩子分床,或孩子不能成功与父母分床;所以关于什么时候与父母分床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维尼.《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青岛出版社,2014年.

[2]石光,丁君德.《根据婴幼儿心理特点设计房间》,科技信息 ,2013年20期.

[3]马力.《该不该和宝贝儿分床睡》,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年01期.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
2016年理财策略——少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