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别遗传》教学设计
2018-01-04杜维波郜瑞
杜维波++郜瑞
摘 要:本节课主要依据“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精神,参考我校“链式”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以多媒体为依托,以主题为核心,以问题为纽带,采用“主题—模型—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图视情境—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分享提升—模型建构—延伸探究”等环节设计教学过程,旨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人的性别遗传
一、教材依据
《人的性别遗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學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2.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是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内容,再通过游戏模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轻松学到知识。因此,总的设计理念是:观察图片,合作探究。
3.教材分析
《人的性别遗传》是比较特殊的一节,既是对生物遗传中“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等知识的升华,也为下一节《生物的变异》做了铺垫。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遗传知识,所以对理解性染色体在人的性别遗传中的作用会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①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②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图文转化能力,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
③通过组内和组间的表达交流,使学生在学会自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男、女染色体排序图,找出男、女染色体的差异在性染色体上。
(2)通过游戏模拟,统计分析数据,认识到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3)了解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和国家潜在的危害。
(4)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生育旧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排序图,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
(1)从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理成章,本节课把重点定在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生男生女的现象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生男生女的道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六、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素养的提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教学设计及教学开展情况,对本节课进行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生物遗传中的最后一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的生物素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通过问题实现知识之间的过渡,使整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当学生有疑问时,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时,由于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此部分知识。采用游戏模拟的方法,以学生为模型,模拟受精过程,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精卵结合的随机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从而使抽象的染色体行为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呈现,让学生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对人类性别比1∶1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多种能力,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才可以在教学中不断进步。
注:本文系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高中生物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251106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