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丘政变探李斯失败的原因
2018-01-04于乐天
于乐天,乐天派是也。家住潇湘平湖之滨,喜闻古今天下之事。平素好篮球,乃杜兰特、库里之脑残粉。球技每有进步,便欣然忘食。自谓称霸一方,其实球技一般。故此球霸非彼球霸,乃霸占球场之能人也。每至放学,侵略如火,疾如御风,言其占球场之迅猛也。场上屡屡被虐,仍乐此不疲也。打球之余,亦爱读书。历史、科幻、科普、侦探来者不拒。虽不求甚解,却是津津乐道。好球、好书、好玩,纵考试在即,亦风雨无阻,此之谓乐天派也。
李斯——千古一相,位极人臣,其风光无限自然是同时期的其他人无可比拟的。然而曾经叱咤风云的权臣,最后竟落得了腰斩咸阳的结局。这其中到底是“天亡斯也,斯何渡为”呢,还是另有原因?我想,这正是大家所疑惑的。
沙丘政变,毫无疑问是李斯一生中最戏剧性的转折,没有之一。政变之后,赵高便渐渐取代了李斯的位置。显然,要想弄清楚原因,对这件事的了解至关重要。
沙丘政变是李斯经赵高劝说后与赵高一起篡改始皇帝遗诏,赐死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并改立胡亥的一场政治行动。看得出来,上述文字中,已然出现了整个事件的四个人物:赵高、李斯、扶苏、蒙恬。
先看赵高。在《史记》记载中,赵高成功地说服了李斯。要知道,李斯说人无数,说服了吕不韦,说服了嬴政,又是大秦丞相,却在一个区区中车府令赵高的面前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好一个赵高,何许人也?
据李开元先生考证,赵高并不是去势的太监,只是宦臣而已(毕竟他还有女儿)。由于赵高父亲是文法官吏,赵高从小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精通法律。接着他入秦学室学习,更上一层楼。一出仕,便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任职中车府令。赵高志得意满之时,却好景不长,赵高犯下了大罪,罪名已不可考。秦始皇将他交给蒙毅处置,蒙毅铁面无私,定其死罪。结果搞笑的来了,秦始皇又突然不想治赵高的罪了,欲赦免他。蒙毅力劝不行,只得罢休。从此,赵高与蒙氏结下了深仇大恨。
如今,秦始皇一死,宣诏将权力交给扶苏,这可把赵高急坏了。扶苏一上台,其亲密好战友蒙恬必得志。蒙恬是蒙毅的哥哥呀!蒙氏得志,那他赵高还有命吗?要活命,就要赶在诏书发布之前有所作为。当时,蒙毅正奉命外出,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于是赵高果断发动政變。而成功与否,还得看丞相的态度。这样,赵高找上了李斯。我们知道,在这场辩论中,赵高完胜李斯。李斯并非常人,难道赵高有什么法宝?还真有。那就是赵高抓住了李斯的要害:对前途的不安。如今李斯没了秦始皇,就如当年商鞅没了秦孝公,失去了强大的后盾。不但自己的那套治国方案能否继续实施成了疑问,连性命安危都有了忧患。于是,辩论一开始赵高便咄咄逼人地问道: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其实我觉得赵高这话“有问题”,李斯与蒙恬没有可比性。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谋略与功劳各有千秋。可最后一点却一针见血: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这点才最让李斯寒心。蒙恬何人也?北境边防将也。扶苏被派北上监军后,两人一直关系融洽,是亲密战友。扶苏一旦上位,蒙氏的政治地位一定随之上升。虽然基于蒙恬的边防武将身份,他不大可能如赵高所恐吓的那样成为丞相代替李斯的位置,可蒙毅呢?最重要的是李斯不仅担心会出现一个能力比他强的人取代他,更担心到底会不会被排挤打压。
扶苏是一个仁厚爱民的人,曾多次为民生一事上谏秦始皇——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劝谏触怒龙颜,才被下放边境的。作为一名仁而爱人的儒者,扶苏自然看不惯法家的李斯。李斯销毁了民间的诸子经典,令扶苏大为不满。始皇对百姓的大量征发扶苏也看不下去,他继位后,定会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行为。可这不就等于向天下昭告始皇的那一套是错误的吗?作为儿子,扶苏自然不会怪罪于父皇。那这黑锅给谁背呢?当然是他眼中这位用心险恶的老丞相(老狐狸)李斯了。所以,李斯觉得,基于扶苏对他的厌恶与对他的政治主张的批判,纵使没有蒙氏,他也不可能得到任用,甚至有性命之忧。这也成为赵高在辩论中反复强调而极力证明的。
所以,李斯信了。
而赵高的第二个论点是,跟着我的路走没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说服,赵高在这里只极力夸大好处——闭口不谈坏处。并且,赵高反复提及“子孙”:什么跟胡亥走可以称爵世代,跟扶苏走会祸及子子孙孙……李斯当时年事已高,行事多为子女考虑,而赵高正是利用了李斯这种心理。
所以,李斯又信了。
至此,李斯选择了赵高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也选择了死亡。可是。李斯的考虑不是完全正确吗?怎还落得如此下场?难道,真是老天要亡李斯不成?非也。李斯在沙丘政变中的错误选择,是有原因的。
首先,李斯高估了扶苏。
为什么李斯那么相信赵高所说的,那些来自所谓扶苏的威胁啊?就是因为思维的简单性。你想,惩治自己的仇人,谁不会呀?稍微有点政治经验就可以做得到,可是,扶苏真的没有一丁点儿政治天赋。让我们把镜头快进。政变之后,扶苏蒙恬,收到了赵高、李斯等人的赐死书。蒙恬当即敏锐地嗅出了阴谋的味道,极力劝说扶苏不要自杀,可扶苏就是死磕着“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硬放着20万边防军不用,就自杀了,搞得蒙恬也死得好冤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扶苏并没有李斯想的那么有政治心机,他可能不喜欢李斯,但他不会坚定地去排挤打压异党。以李斯年轻时装孙子的本事,赶紧对扶苏磕头道歉,“臣罪该万死”,再行事低调些,合乎扶苏口味一些,扶苏那么仁厚单纯,怎么会杀他呢?再说,蒙恬是武将,跟他不在一种生态环境内,再加上两人原本关系并不差,怎么会有利益冲突呢?蒙毅就更加不会构成太大的威胁了,这样,李斯便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可由于李斯对扶苏的错误认知,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他低估了赵高。赵高口口声声的那些“长有封侯,世世称孤”,李斯,一丁点儿深入分析都没有就轻易相信了。对于这次短时间的盲目选择,事实上只要李斯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赵高的那些所谓好处,就会明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难道赵高就那么老实本分,任你“长有封侯,世世称孤”而毫不动心?只想好好当他的中车府令?笑话!你李斯知道富贵,赵高不知道吗?当年,你李斯富贵了,是因为你还有你的后盾秦始皇,如今,你的后盾没了,他赵高的后盾——胡亥有了,你如何与他抗衡?有胡亥提供权力与资源,赵高的权力与他的野心自然越滚越大。李斯在朝野威望不小,赵高的眼里,哪容得下你这粒沙子?自身性命尚且不保,又谈何子孙富贵?不知是李斯年迈昏聩,还是赵高表情太过诚恳,当年那般狡诈的李斯,对赵高的话竟没有深入思考。不得不说,李斯,真的老了。endprint
所以,正是因为他对扶苏的高估与对赵高的错误判断,才在沙丘政变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大秦的基业。因此,他失败了,但这并不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
更重要的是,李斯,没有人格,也没有信仰。
有人说,他坚信法家呀,可法的本质是君王的工具,是为君王服务,毫无自己的人格可言。商鞅的行为,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当初商鞅见秦孝公的时候,讲了三种治国方法,你国君喜欢哪个,我就说哪个。而国君的背后,就是权力,是利益,法家的手段是法律,目的,就是权力与利益。李斯也是这样,沙丘政变,李斯的行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秦始皇意愿的背叛啊,秦始皇不就是李斯一直忠心的人吗?当年建国之初,他若是同意淳于越王绾等人的分封建议,他李斯,不也能分一杯羹吗?皇子可封,功臣焉能不赏?可他大力反对,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分封难以长久,出于对始皇的忠诚与对帝国的责任才这么做的,不禁让始皇对他的大公无私大为赞赏,可实际真的是这样吗?始皇一死,尸骨尚未寒透,李斯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秦始皇给背叛了。李斯的一生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了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他利用了吕不韦,断送了嫪毐,夭折了甘罗,贬谪了蔡泽,毒死了韩非;如今为了活命,又背叛了当年他一片忠心的始皇,投奔胡亥赵高,本来认为二世荒淫无道想劝谏,二世质问之下又献媚于他,上《督责书》……结果知道没戏了,于是装忠臣样,何苦!其实并不是要爬到权力巅峰才是成功,做到自己就可以了。孔夫子一生坚持周礼,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但他失败了吗?方孝孺誓死坚持正统,虽然惨遭灭门,但他失败了吗?《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直奋力与命运扳手腕,最终仍一无所获,但他失败了吗?凡高的画一直销量惨淡,可他却并不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以至于最后穷困潦倒自杀而亡,可他失败了吗?这些人虽然留给世人一些遗憾,但他们是成功的,他们做了自己,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朝着自己的信念奔去了。虽然没有实现,但问心无愧了。而李斯连自己都没有,只是一个受利益摆布的傀儡而已。没有人格之人,纵使在沙丘之变中明哲保身,纵使能够善终,又谈什么成功?!也罢,也罢,太史公在《史记·李斯列传》的开头早已说白了,李斯只是一只想当仓鼠的厕鼠罢了,他不择手段地爬入谷仓,但运气不好,从谷堆上掉下来摔死了,仅此而已。
李斯是个失败者,为何失败?有浅层的原因,也有深层的原因。他不明白“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是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像孔子或梵高那样心怀理想却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宿的人,都是“丧家之狗”;而有些人连狗都不是,只是一些为了肥肉大米而奔走的“老鼠”。
附诗:
厕鼠难忍腹中饥,
一心向往仓廪乐。
凤歌笑人丧家犬,
芳名百世有几个?
(指导老师:张芝兰)
作文对于广大学生,不得不说是一份苦差事,其很大原因就在于缺少灵感,我也是这样。没有灵感啥都写不出来。幸运的是,我喜欢阅读,特别是历史书或历史小说。每当看到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做出失败的选择时,我总忍不住一拍大腿:唉!可惜!父母工作忙,哪有时间听我感叹。有话憋在心里,自然是不舒坦。于是,我就把这些写在纸上,成了文章。我的很多作品,包括这篇《探李斯失败的原因》,都是这样写出来的。所以说,书籍才是灵感的泉源。当然,没有老师的阅读引导,我也不会体会到以上方法的好处。老师平时会带我们阅读《史记》,并提出些有深度的思考题,然后让我们任选一题写一篇札记。第一次看那些思考题的时候,难免有些迷惑,形不成观点;就算有观点,也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撑。于是,这时候,为了解答疑惑,我便不得不去看更多的书。看着看着,灵感就来了,作文就没问题了。华罗庚先生曾说:“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我想,对于语文写作来说,亦是如此。
文章分析深刻,角度也抓取准确!是的,一个人往往在危机关头,才显出自己生命的底色、豺狼的本性!沙丘之变是李斯的生死存亡之秋,人生胜败的分水岭,巨大压力下的抉择,完全彰显了李斯的衣冠厕鼠本色,作者抓住这个瞬间,详细分析李斯面对的局面,以及他选择的理由。扶苏、胡亥、蒙恬、赵高,李斯对这些人的认识和推断,深刻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格局和人生观点,那就是不惜一切保住富贵!于是也就终于葬送了自己的富贵和生命。正如作者最后把李斯和孔子对比中说的,赢得了世界却输掉了自己?没有底线的人,李斯,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湮没无迹。
如此深刻的分析历史的文章,在初中生作文中极为罕见,史料充分,立论独特。但,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作为读者,你们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像于乐天同學一样独立地分析历史,不囿于教科书,才是看待历史正确的态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