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廉价救命药反复断供
2018-01-04
近日,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国产巯嘌呤片出现药荒。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11月21日表示,已完成295万片巯嘌呤应急生产检验并已陆续发货。除了巯嘌呤,此前,青光眼手术必用药丝裂霉素、治疗心脏病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需长期服用药青霉胺等药品供给频频告急。救命药短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为保障救命药供应充足,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该怎样配合?
抢救救命药不能靠“救火”
近年来,救命药“喊救命”的状况屡屡出现。据国家卫生部门监测结果显示,约有130种临床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这些药品除需求小外,还有一个共性特征——廉价。“无利可图”进一步压缩了救命药的生存空间。
救命药是廉价的,但生命是無价的。根治廉价救命药反复断供的顽疾不能靠“救火”,曝出一个解决一个不是长久之计,完全依赖市场也不是办法。毕竟救命药对患者属于“刚需”,但各市场环节往往有多种考虑。为此,必须统筹安排,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生产、供给机制,弥补市场手段的不足。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廉价救命药应做到追根溯源、全面普查、适时监测,走出信息孤岛,彻底摸清家底。尤其是需要建立药品短缺预警预报机制,将临床必需、短缺后影响大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做到紧缺药清单动态调整,统筹调配。
在解决药企生产动力问题上,要在市场难以实现激励的廉价救命药领域,用行政手段实施有效干预。必要时可考虑为这些药物指定生产厂家,通过财政支持、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等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合理供应。
只有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实现“大手拉小手”,才能尽可能有效避免廉价救命药周期性喊“救命”。解决救命药问题,从政策制定到生产销售,每个环节的每个参与者都应该将心比心,时刻怀揣四个字——人命关天。
救命药“特事特办”可上升为常态化
救命药短缺是市场局部失灵的表现。一是药物定价低廉,药企嫌成本高、利润低。二是上游原料药企业因经济原因或者药物标准认证等问题,暂停提供原料。解决激励机制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疾病却不等人。当务之急是穷尽各种手段,动员相关企业先把救命药生产出来,解患儿家庭的燃眉之急。
因为药品是一种关乎国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所以无论市场化改革进行到何种程度,都有特事特办的空间。“下情上达”渠道的畅通,便是一个关键环节。
当然,治标更要治本。解决药物短缺要从全国层面统筹,多部门共同协作,已是各方的共识。2017年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以及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三项重点任务措施。
药品价格交给市场,在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才能平衡需求、激励创新。但是对于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廉价救命药短缺问题,应该果断伸出“行政之手”。整体市场竞争与局部政府干预不冲突。比如,政府可以建立廉价救命药目录,指定若干企业进行生产,加上特定利润之后投放市场。也就是说,对某种廉价药的临时性“特事特办”,可以上升为对一批廉价救命药的常态化“特事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