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一条龙”的改革逻辑

2018-01-04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武汉市武汉干部

徐天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2016年常住人口1076.62万人。

获奖理由

这是一个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求复兴的城市,此路虽艰,其志可鉴。城市的管理者们从制度创新中寻找动力,激发活力;他们定位清晰,把合作者的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把招才与招商结合起来,努力把现有资源转化为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他们整顿吏治,更新观念,建立奖惩分明的机制,让复兴之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2017年5月2日下午,小米公司的高管们来到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考察这里的产业环境。

此前,小米的团队走访了全国13个区,为自己的第二总部寻找落户点。各个区的利好政策其实相差不了太多,遇到好的项目,大家都会拼得头破血流。

但最终,小米决定与武汉签订协议。

后来,雷军在其他场合提起武汉,对那里的产业环境赞不绝口。东湖高新区招商局的官员总结道,是自己的速度、执行力最终打动了小米。无论小米需要他们提供什么资料,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立刻答复。

从小米透露投资意向,到最后跟武汉签订协议,只花了50天。通常来说,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过去的这一年,武汉飞速成为现象级投资风口城市。截至2017年11月底,武汉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4个,投资总额2364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6.3倍;实际到位资金7625.8亿元,同比增长39.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落地提速

以往,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需要经过规划、建设、消防、人防等审批流程,通常是一个做完了,才能做下一个,办理人为此要跑很多次。

武汉在今年做出了改变。2017年3月,武汉市进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并在东湖高新区、经开区率先试点。

其中的“一次办”,指的就是投资建设的项目,一次办结。

高新区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政务服务局,将原本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中涉及行政审批职能的人员全部划归至政务服务局,人权、事权全都划转,与原来的单位完全脱钩。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夏华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全国90%以上的行政审批局,只包含三个登记领域的行政审批,主要是以营业执照为核心的针对企业的各种证照,如工商、税务、食药监、质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发展、民政、宗教等。

武汉则做到了行政审批权全集中。“我们不但集中了这种商事领域的审批,还集中了以项目为核心的规划、建设、城管等领域的审批。”

不过,“三办”改革落实之后,仍然有一些投资者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虽然行政审批集中了,但因为对审批材料的不了解,往往会发生这个材料不合规,那个材料没有准备的状况,仍然要一次次地往窗口跑。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投资和技术改造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投资者的意见,他们再次进行了深度改革。

今年7月,武汉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了一个帮办代办的部门,该部门的工作人员经过系统完整的培训,了解行政审批所需的所有材料,之后与投资项目对接,帮助对方准备所有材料,准确无误地递到窗口,一次性办理。

目前,这个帮办代办业务已在工业领域推开,服务对象主要是亿元以上的项目。各区则在学习市里的经验,准备覆盖较小规模的投资项目。

这个举措推出后,收到了比“三办”改革更多的好评。

除了审批的集中,需要审批的事项也大大压缩。如前所述,一些项目需要进行环评、消防、人防、土地等审批流程,一个流程挨着一个流程,大约需要200天才能全部走完。这其中的一些审批权,实际上是在省里或者中央,地方改革很难触及。

今年7月,武汉市经信委推出压缩流程时间,针对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出了承诺备案审批制。以环评为例,一家公司打算进入一个产业园区,该园区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已经过了验收。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会依据城乡规划、安全生产、军事航空、消防和环保等规定提出目录清单,清单以外要求项目给出承诺,即后期建设一定会符合相关规定。该部门则在一天在之内出具审批备案受理書,使得该项目的审批流程不会因此停滞。

审批加快了,就需要后续实打实地“事中监管”。原来,各个部门既有行政审批权,又有监管权、执法权,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而审批权被剥离之后,各个部门可以集中精力搞监管。

武汉市项目落地方面的第三个改革,是推出了容缺机制。

一个项目拿到了土地指标,进行了招拍挂,仅因为技术原因尚未取得土地证,该企业所在的领域更新换代很快,如果迟迟不生产,可能产品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允许他们提前开工生产。对于相关的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也不进行监管失误的追责,此即容缺。

这一系列改革,都直指项目投资者十分在意的速度问题。目前,武汉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04个,这些项目不少将在2018年落地,都有着尽快开工的需求。

资金保障

除了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同样是项目方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比西部城市,如同样在大力招商引资的成都,中部城市武汉在投资上有一个先天弱势。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对设在西部地区以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自2014年10月1日起,可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也就是说,这些项目在成都仅需缴纳15%的税率,而在武汉的税率则是20%。如果投资方认为无法通过其他政策和服务来弥补这5%的差价,武汉就不会成为他们的选项。

2016年,武汉对此弱势做出弥补,加大对工业项目的补贴。该市选定了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钢铁及深加工、石化化工、医药食品、家电和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只要工业项目在产业指导目录内,均给予生产性设备投资金额8%的政府补贴。如果是智能机器人这类高新技术产业,补贴则增至12%。

这个补贴不仅弥补了武汉在税收方面的先天弱势,还几乎可以覆盖项目借贷的利息。

2017年是该政策进行补贴的第一年。原本武汉市财政只准备了1亿元的预算,最后却发放了2.4亿元。根据目前的摸底,2018年的发放金额不少于3.7亿,比今年增加至少50%。

武汉市政府认为,虽然财政压力很大,补贴仍然会坚持。因为补贴越多,说明前来投资的项目越多,这些项目终究会带来丰厚的税收回报,提高武汉工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在武汉进行九大产业投资的企业,世界五百强、国企、央企、领军型的民企并不占多数,大部分仍然是中小企业。而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是他们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死亡的中小企业,占所有关停中小企业的30%到50%。在公司的资金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抽走贷款,以免造成坏账。最终,企业会因资金周转不开走向破产。这些企业的资金缺口通常并不大,大多只是几百万元的规模。

为此,武汉市政府出面,做了一个资金池,总额度为2亿元,专门借过桥贷给中小企业,每个企业的借贷上限是2000万。确定借贷之前,政府部门会评估企业提供的所有材料。

目前,该项目还在试点中。随着企业需求量的增加,这一资金池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另外,政府还鼓励银行给这些企业放贷。为了给银行信心,武汉市提出,用政府资金为银行进行一部分的风险补助。比如,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后,给某个中小型公司发放了贷款,但项目最终流产,政府会给银行补贴贷款损失的50%,也就是双方各承担一半的损失。

据了解,这个政策将会在2018年实施,资金的预算也是1亿元。

局级“保姆”

企业落了地,度过了生死存亡期,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后续发展问题。

为此,武汉市又推出了一项政策,即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

市委书记陈一新主政武汉后,提出了发展新民营经济的口号,并动员每位干部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陈一新提出,要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千名局级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的活动,应运而生。

最终,目前在岗的1026名市管局级干部,与1026家企业结对。这些企业通常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武汉分公司、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等,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另外,还有一些是高科技、高成长性的风口上的企业。

2017年3月6日,该活动正式开展。市里编发工作手册,要求这些干部在三天之内走访企业,按照“企业有事随时到,企业无事不打扰”的要求,当好惠企政策的宣传员、项目代办的服务员、企业发展的勤务员、招商引资的信息员。

随着交流的增多,企业对干部逐渐有了信任,开始谈一些政策方面的困难。活动办公布的第三批问题列表,有很多行政审批方面的問题,比如,标致雪铁龙提出,公积金办理开户的流程复杂,希望提供具体的指导服务流程或简化程序;比亚迪提出,希望市、区有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推进武汉公司新能源大巴车的生产资质申报工作。

这些问题多为具体的问题,如果局级干部依靠自己的人脉、资源能协调解决,就由干部自己去解决,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则由活动办出面,转给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如果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则由相关部门成立课题组,研究未来可行的解决方法,给企业一个答复。

目前,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正在进行。市委组织部考评三处处长邢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千名局级干部联千企活动被纳入了考核范畴。

组织部门会回访这1026家企业,了解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成效,尤其是是否有以权谋私的行为。

邢奇说,未来这项活动将继续深化。对企业来说,服务企业的主力军,仍然是职能部门,而不是这些处局级干部,但他们可以成为联系服务企业的纽带,及时深入了解企业的想法,收集问题,同时,职能部门主动认领问题,做出回应。

“(这会)倒逼武汉市改革体制机制,由被动解决企业个性问题,向主动破解共性问题转变,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持续改变营商环境,努力使武汉成为发展软环境最优和最适宜创业兴业的城市。” 邢奇说。

猜你喜欢

武汉市武汉干部
穿盔甲,慢慢爬
细雨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太阳“跟踪”我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