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前沿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2018-01-04□葛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学抗战

□葛 培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 215006)

史学前沿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葛 培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 215006)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以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胆引入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助推艰深概念的阐释,锤炼理性思维的养成。

历史教学;史学前沿;抗日战争

“史学前沿成果”,即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往往存在于高校学术体系之中,是否有必要将其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乃是:“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而史学前沿,恰恰是历史学家呕心沥血还原真实历史的珍贵硕果,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对历史研究的推动。因此,“学术研究成果,如果只能局限在狭小的专家圈子,质量再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1],而巧妙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展现史学前沿,将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在此,笔者根据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授课过程,结合教学策略与意义的探讨,就如何运用史学前沿成果略述管窥之见。

一、运用史学前沿成果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历史理解作为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特别强调在理解历史时的“设身处地”,也有教师将其称作“神入历史”,而创设情境无疑是增强学生对历史感悟的重要手段,那么基于史学前沿的情境创设,就更能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领略历史争议的奥妙。如讲到正面战场四大会战,便绕不开由共产党人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这场从属于太原会战的局部战役,虽规模不大,却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使林彪一战成名,获得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双重嘉奖。然而,这样一个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绝佳知识点,在史学界长期以来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平型关大捷的“敌方兵种、击毙人数、我军伤亡、战役还是战斗等等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直没有定论。近年来,以杨奎松为首的史学家以翔实的数据、严谨的考证,对大部分问题给出了答案,学界基本形成了共识,即“平型关大捷本身战果不宜夸大,但政治影响不容小视”。这么复杂的问题在紧张的高中课堂里有没有必要讲?如何巧妙地讲?笔者认为采用情境创设,学生神入历史,教师精要点评的方式比较恰当。

材料: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毛泽东贺电[2]

有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寅。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为至盼。

——蒋介石贺电[3]

笔者首先呈现一幅山西地形图,先让学生找到平型关的地理位置,然后观察地形图,描述山西的地理特征,并思考在这样地理环境下适合打什么类型的仗。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说道:“地势险要,山高沟深,关隘易守难攻,最适合打伏击战!”笔者对他们的答案大加赞赏,打出林彪头像和平型关战役想象图,动情地讲解道:“正如大家所设想的,共产党将领林彪率领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小股辎重部队,击毙1000余人,以较小的伤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4]消息传出,举国振奋,连国际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毛泽东和蒋介石发来的贺电,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场局部胜利给全国抗战带来了怎样的政治影响力!”

平型关大捷的真相不可不讲。长期以来,对于这场战役的评价过分拔高,使人们形成了共产党八路军以少胜多、异常神勇的印象,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场上,国民党将士前赴后继,不可谓不尽力,却也没能抵挡日军的疯狂进攻,而武器装备远远落后的八路军何以能创造奇迹?不讲清楚当时的特殊环境和具体战果,就难以理清逻辑关系。不过,平型关大捷的真相也不可细讲,否则繁复的历史考证必然冲淡本课教学的主线。因此笔者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突出“伏击、辎重部队、1000、较小伤亡”等关键词,试图正本清源,同时也并未贬低林彪的个人功绩,反而显得更加真实。

二、运用史学前沿成果助推艰深概念的阐释

根据传统教学线索,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两条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今天,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扭转,中共党史学者越来越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而也有少数台湾学者正面评价国共军事合作,抗战史研究开始趋向理性[5]。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对国民党贬低色彩的政治概念“片面抗战路线”有没有必要讲?笔者认为,若是完全不提,就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面抗战路线”,也无法应对习题。因此,如何淡化阶级斗争史观,讲清讲懂“片面抗战路线”这一概念?笔者采取了“探讨正面战场失败原因”这一迂回策略,在触摸史学前沿的过程中,吃透这一生涩的知识点。

在学完抗战初期的主要史实后,笔者结合地图逐次回顾:“淞沪会战——上海失守,太原会战——太原失守,徐州会战——徐州失守,武汉会战——武汉失守……”说到这里,学生一片哗然:“老师您刚才不是讲了很多如平型关、台儿庄、八百壮士守四行之类的战绩吗?怎么打了半天几乎是惨败啊!”笔者伤感地说道:“是啊,尽管正面战场涌现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却也没能阻挡日军铁蹄的进攻,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连首都南京都不能保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武器装备、经济实力的差距!”笔者首先表示肯定:“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也并非没有,比如朝鲜战争,我们不也让美国人刮目相看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原因导致正面战场的失败呢?”于是笔者呈现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解决中倭问题,唯有引起国际注意与各国干涉,今九国公约会议已有召集确期,国联盟约亦有较好之决议,此乃抗战牺牲之效果也。”

——蒋介石[6]

材料二:“当时我军参战约五十余师,战斗兵员在六十万左右,约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当时淞沪战场离苏嘉铁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投入战场人数既多,然而上海是十里洋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日军陆海空三军的火力可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李宗仁[7]

材料三:革命军积下一个很不良的习惯,其原因可能是蒋委员长对于底下的“学生”很不放心,而事事干预他们。打仗是瞬息万变的,等委员长看到前线电报已经过了好几天,战况早变了,必打败仗的,此乃源于“毛头小子不放心”的心理。

——胡宗南部下[8]

学生对以上三则材料分组讨论后得出导致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1.依赖国际调停;2.战术失当,蛮干硬拼;3.指挥无能,派系斗争。

笔者补充道:“经济、军事的差距是客观原因,以上分析得出的三点是主观原因,大家都知道主观原因更重要。有人说,假如抗日战争交给毛泽东指挥,结局也许会不一样。我想说,战争并不看牺牲有多惨烈,作战有多勇猛,而是看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四大会战我们毕竟还是输了。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最起码我们能看出,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把胜利的希望押在谁的身上呢?”学生纷纷说道:“外国人、黄埔嫡系军队!”笔者赞许道:“对了,可见国民政府的指导思想存在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概念‘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相较而言,共产党依靠谁呢?”学生异口同声:“人民!”到了这里,概念的理解顺利完成。

三、运用史学前沿成果锤炼理性思维的养成

学完呈现日军侵华暴行的内容,学生必然会对日本的法西斯兽行义愤填膺,若是我们再展示一下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学生同仇敌忾的反日怒火必将燃烧得群情激昂。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若止乎于此,似乎还是太肤浅了,当今社会提倡的“理性爱国”,若能与“南京大屠杀”研究最新成果相结合,效果将更加显著。

对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呈现如下一段材料:

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

——2005年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送审本[9]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历史教科书反映的实质问题。

学生轻松总结出:日本右翼势力淡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

笔者追问道:“材料里说南京大屠杀人数有‘很多’,实际情况有‘很多疑点’,而我们却熟知南京大屠杀事实确凿,总共被杀30万人,大家觉得中日双方谁的说法更可信?”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中国,日本人明显抵赖!”于是展示第二段材料:

1995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刻有遇难者姓名3000个。2007年,姓名增加至8244个。2011年,纪念墙延伸至69米,姓名10311个。2012年,还有一千多人的姓名在做核实,准备上墙。

——《新京报》[10]

“我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墙上刻下了‘30万’的数字,可有名有姓的遇难者连零头都不到,这怎能不落人话柄?相较而言日本广岛原子弹遇难者人数却精确到了个位数,因此日本“义正词严”地把自己打扮成了二战的受害者,反而中国却落得个事实不清的尴尬境地!那么,搞清楚一场战争死难者人数是什么学科的责任?”

学生听了笔者慷慨激昂的讲解后陷入了沉思,后来终于有人打破寂静说道:“历史学!”“是啊,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户籍制度混乱,再加上年代久远、战乱等多重原因,具体遇难者名单的搜集工作较为困难。今天,每新增一个遇难者姓名,都要历史学者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因为幸存者的回忆已经越来越少,而很多珍贵档案台湾并没有解禁,研究非常困难。假如民国的历史学者能多做一些工作,今天面对日本的挑衅我们也不至于如此被动。经常有人问‘历史有什么用’,现在应该不言自明了吧……那么,从日本侵华的暴行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反思?”学生思考后回答:“日本应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向受害的各国人民真诚道歉”“日本应避免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作为中国人,更应牢记历史,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发愤图强,振兴中华”“重视历史研究,注重口述和影像资料的抢救性发掘”……

当然,对于将学术研究成果引进中学课堂,一些学者对此感到恐慌和抵触,甚至产生了“是否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销个人观点的自由论坛”[11]的担忧。对此笔者认为,只要坚持“客观性、适度性、基础性”原则,巧妙运用史学前沿研究成果,不仅不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混乱,反而起到开阔眼界、深化思维,使每节历史课都充满新意的多重效果。当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若能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对史学前沿成果充满兴趣,在课后积极探索、严密求证,我们的历史教学将会走得更远。

[1]李克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的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2(9):54.

[2]贺吉元.“平型关大捷”全景回眸[J].文史天地,2015(11):13.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十八集团军平型关战役战况电文选[J].民国档案,1995(3):2.

[4]岳思平.平型关大捷属性及战果等问题论略[J].军事历史研究,2013(3):67.

[5]刘丰祥.台湾地区学者1900年以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研究综述[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8):110.

[6]吴景平.蒋介石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对日和战态度[J].抗日战争研究,2010(2):139.

[7]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09.

[8]张朋园.于达先生口述历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371.

[9]申剑丽.日教科书歪曲历史称战争责任在中国[EB/OL].(2005-03-25)[2017-03-25].http://news.sohu.com/20050325/n224848956.shtml.

[10]吴伟.一份名单的重量[N].新京报,2013-01-04(A15).

[11]杨弢,刘乃秀.学术研究成果给中学历史新课堂带来的困惑与思考——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06(11):52.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史学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忆·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史学漫画馆
抗日战争(第一卷)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