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春望》的文本细读

2018-01-04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
关键词:长安城救国山河

⊙黄 露[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望”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春望》的文本细读

⊙黄 露[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望”字既是《春望》的题眼,也是全诗的诗眼。从时间来看,“望”是作者在春季的眺望,他望见了支离破碎的真实景象,是归真之“望”;从空间上看,“望”是诗人在脑海里的遥望,他望见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与远在他方的家人,是求善之“望”;从作者主体来看,“望”是诗人内心坚定的守望,他望见了战火硝烟过后的安居乐业,是至美之“望”。望”字饱含了作者厚重的家国情怀。

《春望》 眺望 遥望 守望 家国情怀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典范,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全诗以“望”字为诗眼,既写出了诗人眺望长安的落魄之景,也透露出诗人遥望远方的牵挂之情,更表达了诗人守望国家的坚定意志。一个“望”字饱含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眺望中的自然景物之真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眼中所眺望的真实景物有:山河、草木、花、鸟。假如让学生走出文本,将这几个物象勾勒成一幅画,也许大部分学生会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其实,作者未尝不想勾画出一幅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如果时光倒转至国家安定的春季,也许杜甫笔下的山河会是波澜壮阔的,草木会是繁茂昌盛的,花朵会是芳香四溢的,鸟鸣会是婉转悠扬的。《春望》中的“山河”“草木”“花”“鸟”看似是客观的写实,实则诗中每个事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个物象都能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二)眺望中的国家现状之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长安城里的春景,但“破”和“深”两个字深刻而真实地点明了当时的国家现状。这里作者运用“破”字表示祖国的山河在战乱中被无情地分裂开来,让原本繁荣壮阔的大好河山黯然失色,“破”字道出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支离破碎的状态。而“深”字也是点睛之笔,不仅写出了草木的茂密繁盛,更刻画出了长安城破败荒凉、空虚无人的惨景。

(三)眺望中的情感流露之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本是自然之物,但是作者用“移情”的方法赋予“花”和“鸟”以灵性和情感。诗中的“溅”字写得尤其传神。教师可以采用炼字法,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溅”的韵味。如果将“溅”字换成“滴”字是否可行呢?显然,“溅”字比“滴”字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独倚花旁,低头问花花不语,唯有泪千行,喷薄而出的泪水溅到花瓣上,是那样有力度,有速度,有质感,仿佛花也跟着杜甫一同在哭泣。此刻的杜甫泪如泉涌,心中的苦闷只有用“花溅泪”的形式向人们诉说,诉说自己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

作者在757年的春季登高眺望,他望到了祖国的河山,却望不到国家的完整;他望到了茂密繁盛的草木,却望不到昔日城里的喧闹。由此,我们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二、脑海的遥望:求善之“望” 冯铁山教授认为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诗意语文的‘求善’,就是教师以培植学生与生俱来的善心为前提,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言意转换中发生内外互化的善意,进而成就人己互惠的善行”。诗歌本身就是诗意的化身,《春望》这首诗里既有作者的善心,即牵挂之心;也有善意,即爱国之意;更有善行,即救国之行。

(二)遥望中的爱国之意 作者登高远眺,看到支离破碎的山河,看到草木丛生、人烟稀疏的长安城,看到受到惊吓四处逃窜的鸟群,心中难免悲痛万分,他悲痛自己就是逃窜鸟群中的一只。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对话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朵花或那只逃窜的鸟。看到如此的残破的国家,你觉得山河还在吗?又在哪里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体会到:山河在长安城的春天里,山河在茂密繁盛的草丛里,山河还在诗人的心里。面对破碎的国家,杜甫仍然坚信山河还在,他没有放弃祖国,仍然期盼祖国能够由破碎走向统一。由此,我们读到了一个始终忠于祖国的杜甫。

(三)遥望中的救国之行 杜甫对国家的忠与爱,不仅体现在诗歌里,更体现在行动上。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下都城长安,长安城内顿时一片混乱,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为了逃生四处逃窜,就像一只只受到惊吓的鸟。杜甫作为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激励着他的救国之行。杜甫闻讯之后,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孤身前往灵武效忠国君。当时的杜甫官职很小,小到后来被俘虏都没有被囚禁的资格。也许他一己的救国之力只是杯水车薪,但正是因为他有“花溅泪”般的爱国情怀,才毫无顾忌踏上救国的道路。这条爱国之路是艰险的、渺茫的,甚至是无果的,但杜甫的爱国之心、救国之行却是有意义的,路途中的每一个脚印记录了一个臣子的赤子之心。

三、内心的守望:至美之“望” 何谓“守望”?守望是巫山神女因思念楚襄王而化作神女峰,是渔女苦苦等待丈夫归来化作望夫石,也是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殷切期盼。原来守望是作为一种特定身份的责任,也是无论何时何地内心笃定的守护,还是满怀希望的殷切期盼。杜甫《春望》中的“望”就是一种“守望”。在守望中,杜甫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没有放弃,他仍然要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去守卫自己的国家;在守望中,杜甫仍然对国家充满希望,殷切期盼国家能早日统一,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平静,这是至美的守望。

(一)守望中的笃定守护 面对“国破”“草木深”的长安城,杜甫为何仍旧没有放弃国家,而是要笃定守护呢?要明白其中缘由,就要先清楚何谓“守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理解“守护”一词。例如,白杨树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为的是守护养育它的这片土地,原来守护是一种感恩;学校保安叔叔深夜巡逻,为的是守护学校的安全,原来守护是一种责任;维和部队常年在外反恐,为的是守护世界的和平,原来守护是一种使命。当杜甫走在残破不堪的长安城里,看见被战火烧得面目全非的房屋,还有蓬头垢面、疾病缠身的落难百姓,他怎么能不动容呢?他又怎能丢掉养育自己多年的国家呢?又怎能抛下作为人臣的责任和使命呢?因此,杜甫只能笃定地守护自己的国家,因为他是懂得感恩、负有责任感的杜甫。

(二)守望中的殷切期盼 《春望》的“春”字不仅交代了作者写作的时间,突出了春天的伤感,也蕴含了春天的希望。古人表达感时伤怀之情常会选在秋天,杜甫为何不写《秋望》,而唯独写了《春望》?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只是因为杜甫刚好在春季看到破碎的山河才有感而写的?在笔者看来,757年的春季对于杜甫来说既是感伤的,又是充满希望与期盼的。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在经过严冬无情的摧毁之后变得焕然一新,生气盎然。所谓“春望”,即是“望春”。作者仍然寄希望于国家在经过硝烟战火之后可以迎来一个繁荣昌盛的春天,期盼着国家能早日回归平静与安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自己能够与家人团聚。因此,这既是一首感时伤世的《春望》,也是一首满怀希望与期盼的《望春》。

《春望》用一“望”字统领全诗,虽然诗的正文部分不着一个“望”字,却处处蕴含“望”意,诗中既有诗人视觉上的眺望,又有脑海里的遥望,还有内心笃定的守望。在这三个层次的“望”中,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心、思亲之意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1] 陈鸿祥.人间词话注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冯铁山.诗意语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典雅语言促进师范生专业技能提升训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g20160097)阶段成果;宁波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优秀示范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阶段成果(批准文号:SFKC2017003)

作 者:黄露,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长安城救国山河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山河已无恙,奋斗在路上
山河美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大圣归来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常人等
听谎有瘾
曹薰铉重拾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