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18-01-03赵越
赵越
摘 要: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意愿与诉求的平台,这些意愿及意见的汇集形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文章从调查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引导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网民极易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及见解,而这些网络舆论正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个性心理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维护校园的稳定秩序。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课题组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89份。进行问卷调查时,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只有3.2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相信网络信息,92.52%的大学生选择对网络信息持一般相信的态度,4.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相信网络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36%的大学生会经常讨论看到的网络信息,65.71%的大学生表示会偶尔和同学讨论,还有2.93%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信息毫不关心,从来不会去讨论。从结果来看,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网络信息并不是被动地完全接受。大部分学生会经常从网络上浏览相关信息并会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2)网络信息的关注度及评论的参与度。当被问及对什么网络信息感兴趣时,52.6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热点问题,对娱乐信息表示时时关注的学生占到了30.15%,关注国内外时事的占35.63%,56.28%的学生表示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十分关注。通过调查,大学生会经常通过微信、QQ、贴吧、微博等平台来参与网络互动。在选择网上浏览信息时是否会发表评论时,高达72.6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在网上发表评论,6.82%的学生会经常性发表评论,从不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学生占到20.54%。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还是比较关注的,大部分人会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引导。21.65%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及观点;选择网络舆情对他们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占72.34%,其中52.37%的学生明确地表示他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及观点会因此而发生改变,19.97%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并不会改变自己的主观原则;认为网络舆情完全不会影响自己思想行为的学生仅占6.01%。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会被网络舆情影响,这说明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问及是否应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管时,82.35%的学生表示学校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认为学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能力有限的学生占43.82%;11.2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监管能力很弱,时常不能有效鉴别不良信息。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方面,认为发布信息应该公开化、透明化的学生占87.68%,认为学校的网络文化宣传也会起作用的占53.21%。结果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引导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仅仅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学生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如没有建立校内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制度、网络舆情预警和应急制度等。
(2)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只有科学的、合理的舆情管理才能创建良好的舆情环境,然而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只是一味地“围追堵截”,试图将不良信息扼杀在摇篮中,对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的引导。在调查中发现,许多高校在面对不良的网络舆情时,通常会采取删帖、封杀ID账号、屏蔽不良信息等传统方式,强制学生不准在网上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禁止学生转载相关文章。有的高校甚至会对不良的网络舆情视而不见,选择冷处理,被动地等待网络舆情慢慢淡化平息。这些重“堵”轻“导”的解决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的网络舆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反而会扩大矛盾,引发校园群体事件,严重影响校园的稳定秩序。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落后,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是高校无法开展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原因。一些高校在基层管理中任用学生干部负责班级的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工作,可有的学生干部甚至不清楚什么是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非专业性和兼职性,使得一些不良的网络舆情无法在第一时间被鉴别出来,不良事态的发展局面无法被快速有效控制。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加大对网络舆情引导的宣传与重视,全方位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整体机制。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横幅等宣传媒介,努力创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引导氛围。高校不仅要在态度上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认识,还要构建各种机制来保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实施。高校的网络舆情部门应对校园舆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监测,扩大舆情信息监测范围,密切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和应急机制,降低不良舆情发生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校园的稳定秩序。
(2)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引导,提高其自律性。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高校若想高效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素养教育,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法制宣传,使大学生在面对不良的网络信息时,不仅可以抵御腐蚀,还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日常的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培养其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道德自律意识,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要改变过去重“堵”轻“导”的引导策略,负面的校园网络舆情出现后,要及时在校园网、贴吧、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公布相关信息,做到信息透明化,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让学生及时了解事件发生的态势。
(3)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高校应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保障,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领导管理机构和办公机构,明确组织职能,加强各组织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切实提高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高校要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有一支网络技术水平精湛、政治素质高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高校应选拔些网络技术水平精湛、网络舆情管理经验丰富、政治素质高的人员组成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专职队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丰富其网络安全和管理知识。
总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高校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1]林双雙.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申文瑞.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