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絮语

2018-01-03海明威

北极光 2018年7期
关键词:年味诗句小节

海明威

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文学作品原创中主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武侠、科幻等种类。除了科幻、武侠作品外,其余的作品几乎全部跟生活有关,并且多数作品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灵感创作出来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散文、小说等种类跟生活相关更紧密些,而诗与生活的关联相对小些。这是因为诗句的艺术升华可以更高,可以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远,美化空间更宽阔。所以目前文学界的人,或许多诗作者,片面认为口语化,生活化的诗不属于诗,或认为这种诗的艺术水准低,不能上大雅之堂。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生活化的诗和口语化的诗也是诗,读起来也是有感情触动的,也有闪光点,也有艺术价值的。

我在看了贵州土家族作者杨胜彪先生的诗后,就感觉到了生活化的诗句也有点口语化,虽然平淡,不激荡,但触动了我读下去的兴趣。这首《不同的年味》诗中写:

小时候

每年除夕的黄昏

我和妹妹都到村口

望着父亲和母亲从外婆家

带来的一袋大米

和几斤猪肉

妹妹见了高兴地跑回家

告诉奶奶

除夕的晚饭有着落了

初一早晨

弟弟和妹妹

伸出长长的脖子

望着锅里的红萝卜和几根骨头

想吃个够

长大后家里堆满了水果

挂满了腊肉

摆放着各种各样年货

夜晚

五彩的烟花送来欢乐

春联在老木房上露着笑脸

一对喜鹊在屋檐上摇曳着红灯笼

一群村娃在旋转的磨磨秋上

把忧愁带走

如今

年迈的父母不愿在城市生活

还把家乡的土地当成枕头

乞求着

过年的时候

儿孙回到老家

增添快乐

可现在

那些农村进城的孩子

不愿回乡下

认为城里才是安乐窝

现在乡下过年时

找不到从前的欢乐

记忆在小时候搜寻

这首诗是写过年心情的。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小孩到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选择这么普遍的话题进行文学创作显然是没有新意的,不会给人新鲜感,没有素材方面的优势。可杨胜彪先生这么写了。他写得文理清晰,情感进展不紧不慢,如同说家常似的,也好像不是在写诗,只是在诉说心中的想法与寄托。

我读着《不同的年味》诗句,如同回到了孩童时代,回想那个年月,想着那时过年的情景,这首诗把我扯进从前的生活岁月中。我疑问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老掉牙的素材作为创作主题呢?不担心被误认为不会写诗或没有写诗的灵性吗?我想作者是应该能想到的。作者是在坚持这么写,之所以这么写,想这么写,可能是因为孩童时过年的记忆给作者留下了无法抹掉的印记,给作者留下了太多美好的生活场景。

作者在这首诗的第一小节写:小时候/每年除夕的黄昏/我和妹妹都到村口/望着父亲和母亲从外婆家/带来的一袋大米/和几斤猪肉/妹妹见了高兴地跑回家/告诉奶奶/除夕的晚饭有着落了/初一早晨/弟弟和妹妹/伸出长长的脖子/望着锅里的红萝卜和几根骨头/想吃个够。我看到这段诗句时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画面。

作者出生在六十年代末期,那时我们国家处在初步发展中,属于集体性劳作与分工,生活物资实行供应制。比如我生活过的黑龙江省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就是这样,粮食、油、布全部是按人头供应。肉也规定每户人家不能超过多少,并且那时多数是买肥肉,不要瘦肉,跟现在买瘦肉,不买肥肉是相反的。

杨胜彪先生在贵州乡下生活。那里属于云贵高原地区,是山区,经济不发达,在全国是落后地区。应该说当时那里的生活环境比较差。可过年却给作者留下了一生也忘不掉的记忆。这一小节诗句体现了孩童盼亲人回家过年的心情,也体现出了孩子的童心。年在孩子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同时也说明了物质的匮乏。诗中这么写:弟弟和妹妹/伸出长长的脖子/望着锅里的红萝卜和几根骨头……在这些诗句中,体现出孩子们想吃肉的心情。虽然眼睛盯着锅里,可锅里只有红萝卜和几根骨头。此处诗文用了“几根”这样的词,这就把意思表达的明了了。孩子盼望过年,盼着吃肉,可锅里只有那么一点骨头,这是多么贫穷的生活啊!

虽然生活中出现了贫穷,有过贫穷,但没有不变的生活,随着生产力提高,科技飞跃性发展,社会进步,国强民富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在岁月中渐渐长大,生活越来越好了,过年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这首诗的第二小节这么写:长大后家里堆满了水果/挂满了腊肉/摆放着各种各样年货/夜晚/五彩的烟花送来欢乐/春联在老木房上露出笑脸/一对喜鹊在屋檐上摇曳着红灯笼/一群村娃在旋转的磨磨秋上/把忧愁带走。作者长大后过年时家里堆满了水果。此处运用了“堆”这个字,这说明数量较多。还用了“挂满”两个字,腊肉不用说在乡村,就是在城市也是较贵的食物,不经常吃。家中能把腊肉挂满,这证明乡下的生活很富足。生活好了,日子富足了,孩子们的心态也变了。过年时孩子们不是在意吃什么了,而是在欢快地玩耍,没有忧愁,展现出了童趣和天真。

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所期待的。

期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感情寄托,有了这样的感情就有了盼頭,心中就会存在希望,过日子就更有劲儿,对未来会更加有信心。

老人在过年时希望孩子回家,想全家团聚。可孩子长大了,生活独立了,有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想法,并且两代人想法是不同的,出现了代沟。老人的想法和心愿有时不能实现。不能如愿就会有失望。

这首诗第三小节中就是写这样情感的。诗句这么写:

如今

年迈的父母不愿在城市生活

还把家乡的土地当成枕头

乞求着

过年的时候

儿孙回到老家

增添快乐

可现在

那些农村进城的孩子

不愿回乡下

认为城里才是安乐窝

现在乡下过年时

找不到从前的欢乐

记忆在小时候搜寻

这一小节开头便说父母老了,不愿在城市生活,更加留恋乡村的家了,夸张地说还把家乡的土地当成了枕头。土地是不能当枕头的,但这是乡下人生存之根,没了土地就没了生活来源。父母是农民,在乡下生活一辈子了,是土地维系了他们的生命,养大了儿女,对土地的感情是融人生命中的。人老了有叶落归根的想法,不想离开乡村,不想进城生活,这是正常的想法与心愿。

虽然老人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依恋故土,可乡下生活原本就是单调的,又因老年人体力与兴趣所致,这时生活是孤寂的。可能平时没有太多感触,但到了过年时,这种感触就深了,就希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回到乡下团聚。

此处这么写:乞求着/过年的时候/儿孙回到老家增添快乐……这是纪实性描写,带有夸张性。父母“乞求”儿女回家过年,看上去父母可怜,看上去儿女不孝顺,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在左右着过年回家的行程。有时儿女想回家,也不一定可以回去。比如路程遥远,放假时间短;比如因工作需要,在单位值班;比如没有钱,受往返路费制约等等。

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客观因素虽然存在,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环境的改善,人们对过年的重视,那些因素越来越小。

而主观因素却越来越大。

当然作者在这里只想体现思想观念问题,这也是社会问题,这种生活观念差距越来越重。应该得到社会重视,应该引起读者深思与共鸣。

此处这么写:可现在/那些农村进城的孩子/住在城里/不愿回乡下/认为城里才是安乐窝……这排除了客观上不回家的因素。证明主观因素是不回家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结尾处写:现在乡下过年时/找不到从前的欢乐/记忆在小时候搜寻……这是一种无奈的心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社会在飞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有许多乡村渐渐消失了。没有消失的乡村也失去了原始风貌。乡下的老人回忆着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如同在寻找岁月留下的痕迹。

杨胜彪先生这首《不同的年味》,应该是写情感变化,生活变化,社会变化的叙述诗。从整体上来说是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诗文体现着生活化、平淡化,文字升华不多。这样的诗如同在记事,读起来随意,不娇柔。这或许就是此诗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杨胜彪先生的另外一首诗《梦醉白泥河》中也体现出来了。这种体现更深一些。这首诗写着:

轻轻的走过石板桥

在白泥河里荡漾

画一幅水墨画

韵一曲菜花黄

鱼儿催我快过河

两岸万顷烟波

绿瓦红墙

层层云雾

把一棵棵千年古树

紧紧裹着

朝霞到夕阳

古老的阳戏

激励着土家人美好的向往

土家山歌

成为精神食粮

男男女女

把这条河守望

嫩绿的青苗

抹去了岁月的沧桑

白鹭衔一枚水花

站在墙上轻轻拍打翅膀

想洗净土家人的疲惫与惆怅

多情的土家妹

只是缠绵不傍徨

这首诗的题目比前面那首《不同的年味》含蓄、婉约,可还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诗句如同记录着行走时的心情。心情会左右诗人或作家的创作艺术方向。

这首诗的第二小节主要是描写土家族人依河而居,幸福生活状态的。

这首诗不长,只有三个小节,写的也不深,诗文有些欢快。虽然《梦醉白泥河》这首诗与《不同的年味》都是记述生活的,但是诗的风格,基调有所不同。《不同的年味》稳实、忧郁,而《梦醉白泥河》欢畅、抒情,二者有反差。

我在读杨胜彪先生的诗时,在想着他的创作思路,在想他的诗风,在想他为什么这么写诗。我认为这是他对生活认知的结果。

生活给予了他这样的灵感,这样的写诗环境。

杨胜彪生活在贵州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沿河县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将沿河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西北部属大娄山脉,东南部属武陵山脉。这种地理环境為作者提供了写生活化诗的大环境,也影响到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这样的诗在诗界如同歌界出现的歌曲《乡间的小路》《爸爸的草鞋》那样随意。这样的歌曲,这样的诗,是接近生活的。

我读杨胜彪先生的诗时没有激动的情绪,如同跟他在聊生活,期待明天的美好,这样的感觉是平静而人心的。

猜你喜欢

年味诗句小节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馒头里的年味
六一来了
快把我哥带走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海坛年味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