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脾肾阳虚泄泻37例护理观察

2018-01-03白红华汪艺仝海珊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2期

白红华+汪艺+仝海珊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泄泻的37例患者,腹泻病程均≥3个月,每天解不成形大便≥3次,在未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实施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疗程10 d。结果2个疗程总有效率91.89%。结论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疗效确切。

关键词:热敏灸;手法按摩;脾肾阳虚泄泻;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2-0097-01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临床上脾肾阳虚泄泻的证候特点为:大便溏薄或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伴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细或沉细。本组患者之前因各种原因未系统治疗,故泄泻迁延反复,病程均≥3个月,遂来本院中医护理专家门诊就诊,经遵医嘱按疗程实施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后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今在玉溪市中医院中医护理专家门诊就诊的脾肾阳虚泄泻患者37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8~75岁;病程≥3个月;每天解不成形大便≥3次。

1.2方法本组患者之前未系统治疗过,本次就诊拒绝使用任何药物,愿意接受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在未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实施热敏灸加手法按摩治疗,分别观察满1个疗程、2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1.2.1热敏灸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选择。采用直径4 cm上乘品质的艾柱,选择主穴:腹部的单穴神闕加双穴天枢,腰骶部的单穴腰阳关加双穴肾腧。上述穴位先行回旋灸2 min温通局部气血,接着以雀啄灸2 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 min以激发经气,继施以温和灸鼓动热敏灸感传递,开通经络。肾腧穴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灸至感传消失;天枢穴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灸至热感消失;神阙穴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传至胃脘部和少腹,腰阳关单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传至背部与腰骶部,肛周有温热收缩上提的感觉,灸至热感消失。每日施灸1次,每次25 min,疗程10 d。

1.2.2手法按摩①穴位拍打 单点温和灸神阙穴时,可交替拍打施灸穴位,同时拍打天枢穴、胃脘部、少腹部;单点温和灸腰阳关时,可交替拍打施灸穴位,同时拍打肾腧、大肠腧、腰背部。注意力度适中,呈杯状空心掌拍打以助行气、活血、温阳。 ②腹部按摩 嘱患者排空膀胱,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放松腹部肌肉。操作者站患者右侧,将双手掌叠放在患者腹部,掌心对准神阙穴按捂15 s,接着从此点向周围沿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摩腹1min,然后沿逆时针方向做环形摩腹4min。力度适中。

1.2.3健康教育①居室宜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灸疗后;避免七情过激。 ②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温中健脾、补阳除湿为宜;忌油腻、生冷、腻滞之品;可常吃山药、薏仁、红枣、莲子等健脾祛湿,适当吃温补的羊肉、鸽子肉等食物。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2治疗结果37例患者中,满1个疗程治愈25例,占67.57%,好转6例,占16.22%;2个疗程治愈2例,占5.41%,好转1例,占2.7%;未愈3例,占8.11%;总有效率91.89%。

3体会

泄泻多由脾胃运化失调,大肠传导失司所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久泻脾病损肾,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导致脾肾阳虚,运化失常。热敏灸通过激发人体经络能量以艾火的热力和药物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热敏灸作为一种新灸疗,与普通灸法的区别在于对腧穴的热敏化及以灸性感传作用为目标。根据热敏灸理论[2],对热敏化后的穴位施以灸性刺激,能高效激发灸性感性,快速达到“气至病所”而治病防病。本组患者在未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选取阳经上的腰阳关、肾腧穴及阴经上的神阙、天枢穴,用品质上乘的大艾条行热敏灸,以达到温经行气,调脏通腑,益气健脾,温补肾阳,阴平阳秘之功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79.

[2]龚燕,楚佳梅,陈立群.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气阴两虚型便秘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10):864.

(收稿日期: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