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报告

2018-01-03程宇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职业教育文化

程宇+荣国丞

摘 要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正在被更多的国家与民众所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和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文化属性,使其在引导社会风尚,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表述为包括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也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关键词 文化;文化育人;社会风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4-0068-0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正在被更多的国家与民众所接受。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时代精神要在全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而历史和现实也反复证明,一个社会的风尚和文明气象,要靠教育的点滴培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2]这一指示,不仅指出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传递中华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使命所在,更为深刻地指出了职业教育要在弘扬时代精神和唤醒民族更深层次文化精神回归方面发挥的独特价值,而这种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又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质蕴含与思想源头

文化是道德的滋养源泉,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3]。十八大报告强调,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作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不仅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和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殊文化属性,更使其在引导社会风尚、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质蕴含

文化是一个范畴非常广泛且最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东西方学者在各自语境下对其进行的不断阐释、补充和延伸,使我们很难给文化下一个比较精准的定义。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或解读,虽然一直众说不一,但在东西方各自的辞书和学者对其的界定中却有着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

在中国的语境里,“文化”一词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含义。“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最初见于《易·贲卦·彖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约称之为“人文化成”,或更约称之为“文化”。这段话所表述的意义比较明确,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6]。在这里,“文化”就是“以文教化”,文化育人的思想十分明确。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之中,是根植于工作世界的一种学校教育。它支持社会分工,并为社会发展建立普遍的职业文化认同[7]。职业教育与文化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职业教育不仅传承与发展职业文化,而且本身也形成了一种职业教育文化,这种职业教育文化滋养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教育的对象也是人。从这一宏观定位来看,任何文化建设的目标都应指向人,文化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核心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通过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的文化渗透与教师的言传身教,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上述路径,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沁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将尚德、进取、责任、包容、良知等美德注入到学生的内心中,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前行,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出彩。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心铸魂——这是教育的本真[8],更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终极诉求。

(二)职业教育文化内核形成的思想渊源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始终处于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时代性。也因此,一种文化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和国情特色。中国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文化,而且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有学者将当代职业教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归纳为10大精神或观念,即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工匠精神、环保观念和人本精神[9]。

上述精神及观念在总体上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时代特征。回顾中国职业教育从顽强创生到艰难前行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文化的本质特征:从早期开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学堂,到后来发展“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实业教育;从抗战时期实行“训练各種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体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推进“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的半工半读制度,到全面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即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是始终贯穿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精神内核与不竭动力。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除了振兴民族、强盛国家这一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内核,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精神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提供了滋养的沃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着源远流长的职业文化,有倡导科学实践的墨家文化,也有崇尚能工巧匠的鲁班文化。这其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尤为突出。从鲁班的“巧夺天工”到庖丁的“技进乎道”,再到近代同仁堂坚持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的正是人们卓越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而在工業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育将工匠精神传递给数以亿计的生产一线劳动力,释放巨大人才红利,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培育的使命所在[10]。

此外,包括黄炎培在内的先贤们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也为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黄炎培所倡导的“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办学方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敬业乐群”“爱国爱民”的职业道德,以及“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11],这些影响深远的职业教育思想构筑了职业教育文化的底色,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尤为珍贵。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

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开始了伟大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逐步走向了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出发,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理论,树立了新的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表述为包括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和追求。这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深刻论述不仅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2]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13]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14]他在视察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5]。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对于这个问题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6]

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特别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7]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此,他提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18]。

(二)从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历史高度突出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習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19]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正因如此,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他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基于此,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信创新发展的中华文化必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对于中华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对于世界的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三)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局高度突出强调青少年是传统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出发,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反复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1]。他指出,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他多次指出,青年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他号召并鼓励广大青年,勇做时代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把自己的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23]。在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更为明确、更为具体的新时期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第一,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特别是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生信念。第二,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第三,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第四,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第五,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此,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24]。

三、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取得的新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统领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着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深入持久、扎实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长效化、常态化、科学化,2014年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融入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和路径。对此,职教战线迅速做出行动,2014年全国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天津召开,会议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是职业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价值取向,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价值尺度,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各地各职业院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整体规划,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北京市制定了《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在构建职教特色学生活动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路径。湖南省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打造志愿者之校,创办文明出行、公益服务、爱心传递等100余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校注册义工达18000余名,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0%以上,志愿者之校建设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在其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2016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第四条特别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部署,要求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在全国中小学校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部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已经融入到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中,做到了陈宝生部长所说的“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除此之外,每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最具特色国家制度设计,成为展示职业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效的国家级平台,并由此带动了省赛、校赛等整个职业教育竞赛体系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和挖掘,并进一步引导和促进职业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优秀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从2013年起,艺术技能赛项首次正式列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序列,该赛项直接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设置为比赛项目,如中国舞、中国拉弦乐器、戏曲、民乐等等。而且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最新成果,从2014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表演赛分为音乐艺术、曲艺戏剧艺术、舞蹈杂技艺术三大单元,来自全国各职业院校学生同台竞技,为观众献上集舞蹈、歌曲、杂技、器乐、戏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体的文艺大餐,在体现自身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每年的大赛上,各地职业院校特别是边疆省份的职业院校,通过學生技术技能作品和现场表演的方式,展示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如湘绣、藏绣、唐卡、剪纸、雕刻、宣纸、漆器、竹编等,体现出职业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传统手工工匠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厚植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社会风尚的土壤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就职业院校而言,其培养数以亿计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渗透、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说,职业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与此同时,发展职业教育,要从转变整个社会观念开始。由于封建社会的漫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鄙薄劳动技术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劳动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崇尚劳动”和“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就是要改变社会上轻视劳动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我国自1979年后时隔36年再次对这一群体进行最高规格表彰。时隔一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展示了大国工匠们的技艺绝活等,不仅实现了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身目的,激发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实现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内涵,就是使全社会形成赋予一线劳动工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共识,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四、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未来着力点

追求国家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服从和服务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适应国家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更应提升文化育人的能力和水平,特别突出以下方面。

(一)要更加突出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作为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这要求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更重视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要更重视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要更重视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二)要更加突出面向未来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中,使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获得“支持并促进工商业和社区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而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25],将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有关未来工作和生活一个特别清晰的事实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技术,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规划》特别提出,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在此背景下,面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要将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研究融入到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中,另一方面研究将人工智能作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载体路径,将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未来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三)要更加突出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一带一路”倡仪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在此大坐标之下,中国职业教育也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于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发展的动力,将国际化维度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之中,培养学生从事国际交往所必须具备的爱国正直、专业精神和尊重多样性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掌握“全球能力”[26];另一方面,将中国职业教育所传承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示,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加强对外交流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15][19][2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N].光明日报,2014-6-24(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18)[2017-8-18].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4][12][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10-15)[2017-8-18].http://www.71.cn/2014/1015/784123.shtml.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郭志明.职业教育传承职业文化之功能变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18-20.

[8]丰捷,王斯敏,邓晖. 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N].光明日报,2016-2-29(1).

[9]余祖光.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

[10]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國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1]周汉民.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本(学生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24.

[13]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1(2).

[1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1).

[16][1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21][24]習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22]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3-12-6(1).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5]刘育峰.你学到的技能是“绿色”的吗[N].中国教育报,2016-11-1(12).

[26]UNESCO.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2015.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competi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has also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ype of education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st closely, and has own special culture inherent attributes, so it plays a specific role in leading social prevailing custom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tatements pointes out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clu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 new vigor to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also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forces to promote expedit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education function of culture; social prevailing custom;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Cheng Yu,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2); Rong Guoche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职业教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