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道德行为普遍表现良好

2018-01-03孙彩平

云南教育·视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功利传统美德理由

一、调查概况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回应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对儿童道德成长的深刻关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与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4月到7月启动了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数据采集工作,以期建立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数据库,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当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整体风貌,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现实基础,为中国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参考,为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及教材改革提供数字依据,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伦理道德发展提供趋势性参照,为国际社会准确了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状况提供数据。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在校学生,基本对应10到18岁(截至2016年7月)儿童。调查取样以中国七大地理区划(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为基础,各区选择一个省份,各省选择一个地级市,各市选择城市中心区(城市)、城市新兴区(城乡交错带)作为城镇样本,一个县作为农村样本,各区(县)选择薄弱、普通和重点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中学包括职业中学)。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采样。样本总量涵盖7个省、21个区(县),189所学校。问卷通过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相关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相关省(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的大力协同下,最后收集到有效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共77 953份。

调查内容以儿童道德心理结构为依据,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理性、道德行为四个核心指标,同时增加儿童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生活困扰两个指标,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区域、家庭养育方式、民族、城乡的考察,以期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儿童道德状况怎么样、发展趋势如何、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差异性问题、如何才能让儿童获得更好的道德成长等问题。

二、主要结论

(一)中国儿童整体上呈现出有传统、爱国家、尚正义、守规则、重勤奋的道德风貌

当前中国儿童所关注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及道德行为的发展性状况分述如下:

1.绝大部分儿童有明确关注的价值观。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诚信(57.98%)、平等(35.63%)、文明(34.57%)是儿童最普遍关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敬(56.43%)是儿童最普遍关注的传统美德;正义(30.11%)是儿童最普遍关注的公共道德;勤奋(36.10%)是儿童最普遍关注的个人修养。儿童对价值观的关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差异。

10~18岁儿童在传统美德方面普遍关注孝敬父母,在年龄阶段上差异不大,但其他价值观的关注上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对和谐、平等和诚信的关注整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时对富强、民主、自由、法治和敬业的关注呈上升趋势。相对而言,10~12岁儿童更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和诚信,公共道德中的正义,个人修养上的勤奋;13~16岁儿童上述各项则分别对应文明、自由和敬业,廉洁奉公和节制;16~18岁儿童上述各项分别对应民主、自由、敬业,按规则办事和自省。

有19.01%的儿童报告了自己关心的社会大事,其中各种考试及教育话题位居前列,小学生和初中生还会关注近期的热门事件。

2.绝大多数中国儿童有明确而积极的道德情感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85.78%的儿童为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骄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将此事归于国家和为此骄傲,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倾向于将此事归为对个人的敬佩与对自己的激励。

91.07%的儿童对弱势群体表现出恻隐之心;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尽己所能施以援手,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倾向于希望有好心人去帮助他们。

85.41%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集体责任感,愿意为改善班级卫生状况尽心尽力;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说服同学一起努力,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倾向于维护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

82.88%的儿童在当众受批评时明显感到自尊感受挫;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一定改正,找回尊严”,年龄越大的儿童越倾向于认为“有些难过,不应该当众批评我”。

50.13%的儿童在抄袭得了好成绩而受表扬时感到羞耻,有明显的羞耻感;年龄越小的儿童产生此种情感状态的人数比例越高,随着年龄增长,对此怀有“很纠结,有些高兴,也有些害怕”的情感状态的人数比例上升。

3.中国儿童在道德理性上,特别是在“否定性”道德判断中,表现出很强的规范认同,“肯定性”道德判断则表现出一定的年段差异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道德判断理性上,三分之一左右的12岁(六年级,32.49%)和13岁(初一,31.62%)儿童无法对两难道德情境做出确定性道德判断,处于道德判断的矛盾期或者过渡期。

在“肯定性”道德推理判断(应该做……的理由)中,整体上,个人功利的判断理由隨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超越规范的后习俗阶段的道德判断呈现下降趋势。10岁儿童在追求普遍价值、可以打破规范、个体功利、“好孩子”定向和普遍价值至上的判断理由分化不明显,11岁的儿童相对集中在“遵守普遍的社会习俗,可以打破社会规范”和个人功利的道德推理判断理由上,前者更为普遍;12~13岁处于个体功利、习俗与后习俗多元道德判断理由的纠结中,到高中阶段明确集中在个体功利与超越不合理规范的两种倾向,个体功利更为普遍。在“否定性”道德推理判断(不应该做……的理由)中,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规范认同倾向,普遍以是否遵守法律和规则为道德判断的理由。

在行动理由上,儿童普遍把主流的社会观念或者规范作为行动的理由。相对而言,更多小学儿童将个体功利(如是否得到表扬)作为行动理由,初中儿童更多把道德榜样(如榜样人物这样做过或者说过)作为行动理由,更多高中生把社会规范当作行动的理由。

4.中国儿童在道德行为上普遍表现良好,普遍的家庭感恩回报行为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7.77%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感恩回报,虽然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小幅下滑,但差异不显著。

85.36%的儿童能做到诚信自律,“拿到多找的钱”时会还回去,但选择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到18岁减少到75.70%。

68.61%的儿童会主动提醒同伴的错误,但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到17岁降到最低点58.77%。

55.12%的儿童通常不会在公共场所因一己之私违反规则,有这种表现的人数整体上呈现浅U型的状况,有随年龄增长上升趋势,在六年级(12岁)到九年级(16岁)间处于低谷。

45.68%的儿童在看到弱势者陷入困境时会施以援手,并在必要时寻求周围人的帮助;选择这样做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处于“想制止但不敢,怕惹麻烦”情境中的人数持续上升,17岁达到最高的36.56%。

(二)儿童道德发展在性别、家庭生活方式、生活满意度和区域分布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1.儿童的道德发展在所关注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及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女生更关注文明、和谐和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影响他人与廉洁奉公的公共道德,孝敬父母和谦虚礼让的传统美德,自省的个人修养;而男生更关注富强、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义的公共道德,忠诚国家和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节制的个人修养。

在道德情感上,女生在爱国情感、集体责任感、恻隐之心、羞耻感和自尊感方面,都比男生更为敏感和强烈。

在道德理性上,女生更倾向于按照法律、规则、习俗做出道德判断;男生则更普遍表现出功利与后习俗两种不同的倾向。

在道德行为上,女生在诚信、感恩知报、不因私违规行为方面表现优于男生,男生在扶助弱势和施以援手的道德行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2.家庭生活方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情况与正常家庭生活方式的孩子有着较大差异

在所关注的价值观上,不同于跟父母或者跟父母及祖辈生活在一起生活(下称“正常家庭生活方式”)的儿童更普遍关注文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正义的公共道德和勤奋的个人修养;留守儿童更倾向于关注富强、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国家的传统美德,按规则办事的公共道德,节制的个人修养。

在道德情感上,正常家庭生活方式的儿童更普遍地把为国争光归因为中国人是好样的,更普遍地尽己所能帮助处境不利人群,说服同学一起行动承担集体责任,在受到当众批评后决定改正行为挽回自尊,会为抄袭行为而感动羞耻;留守儿童更傾向于把为国争光归结为个人能力,更普遍地否认存在处境不利人群从而难动恻隐之心,对有责任感但更普遍地不会付出行动,更倾向于把当众批评归结为他人的错误而难过,对因抄袭而得到表扬有迷途知返而非羞耻感。

在道德理性上,更多正常家庭生活方式的儿童倾向于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理由,把社会文明规范作为行动的理由,更多留守儿童倾向于把“好孩子定向”作为道德判断的理由,把功利和榜样示范作为道德行动的理由。

在道德行为上,相对于正常家庭生活方式儿童,留守儿童的个体诚信行为的普遍性低9个百分点,经常回报家庭的感恩行为的普遍性低10.5个百分点,提醒同伴错误的行为的普遍性低9个多百分点,制止对弱势处境者不利的行为的普遍性低9个百分点。

相对于正常家庭生活方式儿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更普遍地感受到严厉批评甚至体罚、学业压力和经济困难的困扰;在学校更普遍存在来自学校的同学关系、学习环境、上课无趣和学校处理事情不公的困扰。

3.生活的满意度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生活满意度低的儿童道德发展的各项指标都与满意度高的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在价值观关注上的差异: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更普遍关注和谐、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廉洁奉公的公共道德和勤奋的个人修养,生活满意度低的儿童更普遍关注富强、自由和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国家的传统美德,不影响他人的公共道德和节制的个人修养。

在道德情感上,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在爱国情感、恻隐之心、集体责任感、自尊感和羞耻感方面,比生活满意度低的儿童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强烈,差别最大的是集体责任感和自尊感,普遍性相差30%;在恻隐之心的普遍性上差别最小,为17%。

在道德理性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更倾向于维护法律,对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更多把社会规范作为行为认可的理由。

在道德行为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儿童在诚信行为、家庭知恩回报行为、指出同伴错误行为、遵守公共规则行为,以及出面制止欺负并必要时求助他人的道德行为中,普遍性远远高于生活满意度低的儿童,差别最大的是诚信行为高出30个百分点,而差别最低的出面制止欺负行为的高出8个多百分点。

53.43%的中国儿童感到来自家庭的各种困扰,最普遍的是学业压力的困扰,小学六年级直到初中三年级,是儿童学业压力最普遍的时期;中学后,受学校学习环境困扰的比例明显上升,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时最为突出。

4.东中西部儿童的道德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

在所关注的价值观上,东部地区儿童更关注文明、自由、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正义和不影响他人的公共道德,自省的个人修养;西部地区儿童相对更关注和谐、法治、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国家的传统美德;中部地区儿童更关注富强、平等、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按规则办事和廉洁奉公的公共道德,勤奋的个人修养受到中西部儿童的共同关注。

在道德情感上:东部儿童更倾向于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对个人的敬佩,更普遍地将对他人恻隐之心寄望于好心人,更普遍地将集体责任感转化为个人局部责任;中部和西部儿童更倾向于将个人成绩作为国家的骄傲,更普遍地将集体责任感转化为带动大家一起努力。

在道德理性上,东部儿童更普遍地将个体功利作为“肯定性”道德判断的理由,将主流社会观念和规则作为行动的理由;西部儿童更倾向将超越规则的普遍原则作为“肯定性”判断的理由,中部儿童更普遍将“好孩子定向”作为“肯定性”道德判断的理由,榜样示范是中西儿童共同而普遍的行动理由。

在道德行为上,东部儿童更能够积极回应家人给予的关爱,更不愿意上前劝止欺负他人的行为;中部儿童更普遍地经常提醒同伴的错误,更普遍地经常因私不顾他人感受而违反规则,更普遍地愿意上前制止欺负与帮助他人。

(三)中国儿童对学校德育的方式有着自己的选择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龄差异

1.主题实践活动是儿童普遍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主题实践活动(33.34%)、讲故事(24.80%)和各种形式的榜样示范(22.98%)是儿童最普遍愿意接受的德育方式;讲故事受欢迎的程度随着年龄增高有下降的趋势,榜样示范的接受情况则是随年龄增高而逐渐上升。相对男生,女生更喜欢主题实践活动的德育方式,而男生更喜欢榜样故事,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

2.讲道理是儿童自己最想使用的德育方式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如果自己是老师,最想使用的德育方式,小学生选择排在前三位的是直接告诉、讲故事举例子和实践行动;初中生选择排在前三位的是讲道理、采用宣传警示语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高中生选择排在前三位的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讲道理和讲故事。

三、总结与建议

整体上,当代中国儿童保持着孝敬的传统美德,有着普遍的爱国情感,表现出强烈的规范认同,崇尚公共正义,重视勤奋努力。从年龄发展趋势上看,当代儿童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儿童道德理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分化、明析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需要在以后的比较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调查发现当代中国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两个迫切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关注问题:一是儿童成长中的个体功利倾向,二是留守儿童的健康道德成长。

首先,要警惕儿童成长中的个体功利倾向。

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到,受访儿童在道德情感、理性和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功利价值倾向。儿童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影响综合结果,因而,也需要多途径入手,引导儿童超越片面的个体功利追求。

在社会舆论导向上,需要回归幸福生活精神内涵,彰显成功人生中“共同努力”“兼济天下”的品质,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起珍惜当下、结伴同行、与世相融、崇尚内涵的人生观念。

学校教育要树立全面成长的教育观,从学生成长的潜力、多元渠道与多元人才观等视角,积极对待和理解学生成长中差异性,立足于服务儿童整全人格,做儿童整体人生幸福的引导者,克服简单地以考试分数区别对待学生的做法,培养悦納自己的自信儿童。同时,通过课程与各种学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功观,特别注意在小学高年级及整个中学阶段同学友谊的引导。

同时,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性与差异性,不盲目攀比他人,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与自卑。

其次,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是中国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查的情况看,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儿童整体道德成长的一块短板。

一是要尽快推进相关制度,帮留守儿童解除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状态,包括促进城市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弟无障碍入学制度、扶植农村经济及各种相关社会福利制度的改善、提高农民在家获得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二是要引导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风尚建设、幸福家庭榜样和家校合作的方式,彰显和谐的家庭关系、与家人的相互关怀与陪伴、家人间的心灵关怀与交流对家庭幸福的重要意义,强调幸福家庭对完满人生的重要意义,适当淡化经济因素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性。

三是学校教育要适当发挥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与推进者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家庭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邀请家庭与学校共同关注儿童的精神与道德成长,实现积极正确的幸福家庭观念的引导;通过德育课程、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重视对学生本人幸福家庭生活观念的引导。在农村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专题课程包括心理课程,与监护人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引导和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精神需要。

(作者:孙彩平,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功利传统美德理由
十二星座上课迟到的理由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迟到的理由
迟到理由
管他三七二十一
百善孝为先
功利社会话功利